“不违自然所好”:《列子》思想研究——从宇宙论到境界论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_H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列子》的“道”、“气”、“天”、“德”、“性”、“命”、“心”、“化”、“虚”九个概念分别进行分析解读,并对它们所分别构成的宇宙论、人性论、境界论三个板块进行研究论述,进而对《列子》全书的思想框架与特点进行全面的梳理、归纳与研究。  首先,在《列子》的宇宙论构架方面,本文重点分析了“道”、“气”、“天”三个概念。其中,“道”作为宇宙本源,是《列子》宇宙生化论的核心以及整个理论构架的旨归和依据所在。“道”具体表现出来的特质,即蕴含着一切具体事物存在之依据,不依傍任何外物、不因任何因素发生变化而永续独存,内部有着往复运动,不能被具体感官所感知,时间上不存在起始和终结,在无不知、无不能的前提下顺应万物本性,且不实际干涉万物生化过程。“天”代指以“道”为依据的整个现实世界以及其中的全部具体存在物,提示出《列子》作者观念中现实世界的具体构成,即一个由大量实际事物组合而成的集合式的,除了地平面本身之外没有固定界限的空间。而“气”作为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首要要素,在宇宙本源和具体世界之间搭建起桥梁,连接“道”和“天”两个处于不同层面的概念。为了解答第一个问题“《列子》中是否存在本体论”,笔者将《列子》中宇宙论部分与其他一些理论进行了比较。《列子》的宇宙论部分,在思维逻辑上比《老子》要更为复杂一些,与《庄子》外篇、杂篇的部分更为相似,而与魏晋玄学相比则有着较大的思维差距。而尽管“本体论”等等概念在使用和诠释上都有不稳固之处,但这一问题被学者们提出并争论不休的原因,其实是为了寻找将今本《列子》思想放置在魏晋思想背景下进行研究的正当性。因此,当通过比较发现《列子》的宇宙论思想与魏晋玄学所谓的本体论思想差距很大之时,这一问题提出的原因便已经被消解了。  其次,在《列子》的人性论构架方面,笔者重点分析了“德”、“性”、“命”三个概念。“德”、“性”、“命”所代指的都是同样的部分,即具体实在的主体直接得自于宇宙本源“道”的“分”,三者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对其进行了诠释。其中,“德”提示着“道”之特性降落在主体之上所形成的价值倾向。这种倾向在个别主体的存在中,体现为“和”,即肉体之“气”和心智之“志”的平衡和相容;个别主体对待现实世界的方面,则体现为“无私”,即不将任何其他事物认为已有,从而排除自身与外物的差异。“性”则提示着主体之“分”的与生俱来和不假外求的自足。“性”便是主体最为适宜的居所,只要主体不在与外界的交接中散失掉自身天然的“性”,便能够自然而然地顺应自身本来所具有的特质,走上最为适宜自身的道路。“命”提示着顺应自身之“性”、通达自身之“德”并合于宇宙本源“道”的人生道路,对于主体来说是绝对而不可抗拒的。由“德”、“性”、“命”三者来看,《列子》所认为的人性便是“道”性在主体存在之中的显现。由此可以解答第二个问题,有关《列子》中《杨朱》一篇与其他篇目的思想矛盾以及该篇在《列子》全书中的定位问题。《杨朱》篇与其他篇目思想之间所谓的思想矛盾,实际上集中在“性”、“命”关系和对待“命”的态度两个方面上。通过对《列子》原文的梳理,我们发现《杨朱》篇所定义的“命”与其他篇目中的“命”有所不同,它被称作“性命”,指代的是世俗社会规则中的人生成功及功名利禄。而这是导致《杨朱》篇反抗这样的“性命”的原因。这种定义有助于纯化“命”这一概念,并能够帮助更好地树立起顺“性”的正当性。因此,可以认为《杨朱》篇的“性命”是对《列子》人性论框架的补充,有着其独特的意义。以这一点来断定《杨朱》篇思想不属于《列子》全书,或以此来推断今本《列子》一书不具有逻辑自洽的结构,都是不能成立的。  再次,在《列子》的境界论构架方面,笔者重点分析了“心”、“化”、“虚”三个概念。其中,“心”是主体精神的寓居之处,其内部包含着“知”、“情”、“欲”、“虑”四者。“知”和“情”被《列子》作者认为是正常的要素,而“欲”和“虑”则是“心”之过度扩充的产物。“心”之过度扩充,便意味着“性”的散失,而要回复自身天性,就要逆推“心”扩充的过程。这种回复自性的过程进一步发展,便进入了“化”所涵盖的范围。“化”的含义,首先是指以“气”为基础的万物生死演化。在“气”作为基本元素构成一切事物的观念之下,万物的本质都是“气”之聚,因此万物在“气”的视角上是完全平等的。其次,以这种平等认知为基础,“化”也同时是一种境界,是消解了物与物、乃至自身与他物的区分认知,从而“和者大同于物”的状态。但这种境界并非《列子》作者所认为的最高境界。《列子》之中的最高境界,是由“虚”来代指的。“虚”所呈现的境界,是彻底排除了“知”从而“无心”,完全使得主体的存在融合于“道”,自身所体现出的特质也完全符合“道”性的状态。由此,《列子》便完成了自己的境界论架构。以此解答第三个问题,有关作为列子思想代号的“虚”这一概念在《列子》一书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一问题,“虚”在《列子》之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但由于它与众多其他思想体系中的“虚”相比体现不出太多的个性,因此自然长期被学界忽略。
其他文献
企业孵化器又称企业创新中心或企业创业中心,是通过提供一系列新创企业发展所需的管理支持和资源网络,帮助和促进新创企业成长和发展的经济组织形式。孵化器是二十世纪人类在科
戒律守持不严谨是汉传佛教有史以来一直存在的历史现象。强调戒律的守持,律学的学习、戒律的因时而变是学术界的主流方向。也有学者认识到佛教管理上的“四众弟子共同合作”,然
本文对魏源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研究。文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章讨论了魏源经济伦理思想的哲学基础,选择两个方面“经济变革的哲学基础”、“践行经济变革理论的哲学思考”进
丁晏是有清代有名的经学大家。他性嗜典籍,勤奋好学,九经熟记于心,在易学研究方面造诣颇深。他继承宋代易学大家程颐的治《易》理路,融合象数、义理为一体,摒除所谓汉易、宋
现代社会信息污染、信息鸿沟、信息安全等信息环境危机严重影响了人类对于信息的合理利用,并且还影响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分析信息环境危机现象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