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高血压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也是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危险因素。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也越来越高,并且也越来越趋于年轻化。高血压在全球内的发病率超过了25%,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其中在35-44岁年龄段,女性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低于同龄男性,但在女性绝经后,这种现象发生了改变,其中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开始上升,有调查研究显示在大于75岁的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不同,女性高于同龄男性。绝经前后女性高血压的发病率的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明,绝经可能和女性高血压的发生率相关,这主要表现为收缩压,女性绝经后的收缩压与绝经前和围绝经期相比增加约4-5mmHg。并且也有研究显示,与绝经前和围绝经期相比,绝经后的女性收缩压增高幅度大约为每10年增加5mmHg。美国的一项队列研究显示,绝经后的女性高血压患者中接受了降压治疗的比例并不高,而且,患者的血压控制可以基本达标的比例更低。美国全国的健康和营养调查也证实,女性在绝经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这说明老年女性的高血压控制并不是很理想。女性在绝经后性激素水平发生改变,围绝经期时,女性的雌激素水平开始降低,雌激素与雄激素的比值下降,雄激素水平相对增高,这些变化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高,氧化应激反应,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增高,盐敏感等,进而影响血压。但是导致绝经后女性高血压的相关机制仍不完善,遗传、高龄、肥胖、血糖、血脂、吸烟、饮酒、精神应激等这些危险因素并不能很好的解释女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目前一些新的危险因素逐渐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如雌二醇、高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等,但是其具体的致病机理及其相互关系并不十分明确。目的探讨雌激素水平下降与绝经后女性高血压发生发展的关系,并研究雌激素与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以及它们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绝经后女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心内科并且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患者130例,年龄在55-75岁,其中高血压患者70例、非高血压患者60例。调查其年龄、绝经年龄,并检测统计其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雌二醇、孕酮、睾酮等。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统计学方法对其分析处理。结果1.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相比,空腹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雌二醇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高血压组与非高血压组的孕酮和睾酮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3.高血压组,雌二醇水平与年龄(r=-0.736)、空腹血糖(r=-0.279)、高敏C反应蛋白(r=-0.324)、血同型半胱氨酸(r=-0.662)、甘油三酯(r=-0.23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r=-0.289)、纤维蛋白原(r=-0.655)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5)。4.高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是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雌二醇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1.雌二醇水平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升高以及糖脂代谢紊乱可能是绝经后女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2.绝经后女性高血压患者的雌二醇水平与年龄、血脂、血糖、高敏C反应蛋白、血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3.说明炎症反应、凝血系统激活可能是雌激素水平下降的影响因素,它们可能共同参与了绝经后女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