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生物炭对库区土壤铅、铬的钝化修复作用

来源 :重庆三峡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蓄水后,沿线流域内农业发展、船舶油污废水,两岸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库区土壤遭受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速和对污水排放标准的重视,城市(镇)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或完善导致产生更多的污泥,大量城市剩余污泥如何去向成为研究热点。针对这两个问题本论文利用城市剩余污泥制备生物炭(Sludge Biochar),结合比表面积、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手段讨论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基本性质和表面特性的影响,同时进行静态吸附实验,利用等温吸附模型、动力学模型分析生物炭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对Pb2+、Cr6+的吸附能力和吸附机理。最后,进行室内模拟实验,将生物炭添加库区土壤中,控制土壤含水率和重金属含量,研究生物炭对土壤Pb、Cr的钝化和修复潜力。研究结论如下:(1)在300℃、400℃、500℃、600℃环境下热解污泥制备生物炭,其基本性质和表征结果显示,污泥热解温度升高,生物炭产率下降(65.7%-43.9%),灰分含量增加(19.8%-33.4%)、pH值上升(7.6-8.6),重金属含量增加(Pb:5.0-25.6 mg/kg、Cr:29.5-57.2 mg/kg);比表面积、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生物炭颗粒表面越发粗糙,内部空隙结构更明显,比表面积值增加,颗粒表面羟基、脂肪族、酚羟基等含量减少或消失,生物炭具备更完善、稳定的芳香化结构。(2)静态吸附实验通过控制生物炭投加量、溶液的pH值、初始浓度、生物炭吸附时间。结果表明,生物炭对Pb2+、Cr6+的去除率、吸附量(Qe)均随其投加量、溶液初始浓度、吸附时间的增加而上升,最终趋于动态平衡;生物炭对Pb2+的吸附量随溶液pH值上升而增加,Cr6+反之;等温模型表明生物炭对Pb2+、Cr6+的吸附过程为Langmuir模型,属单分子层吸附,SB500(SBt,“t”表示热解温度℃)吸附能力最强,Qe分别为(Pb:5.2 mg/g、Cr:7.9 mg/g);动力学模型表明该吸附过程为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以化学吸附为主,分为快、慢吸附阶段,内扩散不是唯一的控制步骤。即该吸附过程为,吸附初期以生物炭表面化学吸附为主,后期以孔道内扩散行为为主。对Pb2+、Cr6+吸附性能顺序为SB500>SB600>SB400>SB300。(3)BC-F(BC-F:Biochar for category First land)与CK(CK为未添加生物炭)组相比,SB500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Pb、Cr的可交换态。土壤含水率为25%、35%时,Pb的可交换态含量降低为3.3%、38.5%,Cr为31.4%、54.2%,表明含水率为35%时,生物炭对土壤中Cr的钝化效果更佳;BC-F与BC-S(BC-S:Biochar for category Second land)组相比,土壤中Pb、Cr的可交换态含量最大分别降低5.2%、25.9%,表明土壤中Pb、Cr含量较低时,生物炭的钝化效果更佳。(4)生物炭对土壤中Pb、Cr的修复能力随修复时间和距离的研究表明:修复时间为35天修复效果最佳,与CK组相比,BC-F组在土壤含水率为25%时,修复效果最佳,Pb、Cr含量分别降低22.4%、44.8%;BC-S组在含水率为25%时,Pb含量降低23.3%,含水率为35%时Cr含量降低36.1%;生物炭对Pb、Cr的修复能力随距炭柱的距离呈现不同变化趋势。Pb:不同土壤含水率,BC-S组前三个点(<11.5 cm)均为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过程,后11.5 cm、15.0 cm两个点为先升高后降低的过程,炭柱1.0 cm范围内修复能力最强,Pb含量减少25.2%;Cr:BC-F组在含水率为35%时,炭柱4.5 cm范围内修复能力最强,Cr含量减少41.2%。其他各组随距离变化不明显。
其他文献
锌-空气电池、燃料电池和水电解产氢等能源存储或转换设备及技术因具有解决能源问题的潜力而备受关注。而氧电极反应或氢析出反应则是这些技术的核心,本质上,这些电化学反应
填石路基作为一种公路路基类型,由于其承载力高、取材方便的特点,在我国边远地区与山区公路中广泛采用。由于填石路基填料本身粒径较大,因此常会发生路基压实程度不足的现象,
NiCo2O4作为混合价态占位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具有尖晶石结构。由于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可广泛应用于光电转换、含能材料包括太阳能电池、电催化和锂电池等。为了更好地利
真菌毒素及农药残留具有强烈的肾毒性、肝毒素、免疫毒性,并存在潜在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性。它与生物体健康关系密切,而且对生态环境污染也大。因此,真菌毒素和农药残留快速灵敏的检测尤为重要。光电化学(PEC)DNA生物分析技术是一种将DNA生物技术、光电化学传感技术相结合发展而来的,将特异性好、灵敏度高、操作便捷等优点集于一身的分析技术。信号放大对于提升光电化学传感方法的灵敏度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设计了
面对日趋严重的全球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全球开始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技术,我国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我国已有多处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实现并网,但随着风电并网容量的逐渐提高,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广泛应用在微机电系统、航空航天和医疗器械等众多领域的设备零件之中。目前微细电火花加工设备普遍使用单电极进行电火花放电逐孔依次加工多微细孔工件,加工用时较长,加工效率较低。为了提升多微细孔工件的加工效率,各国相继探究利用阵列电极加工多微细孔工件的技术。虽然阵列电极加工技术提升了微细电火花加工效率,但仍存在阵列电极易快速烧蚀且损耗较快、阵列电极无法旋转和阵列电极制
随着各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在创造巨大社会财富,不断满足民众日益丰富物质需求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使得全球生态环境日渐恶化。在总的能源消耗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 B.Couch)引起的稻瘟病是世界水稻生产中最具有毁灭性的病害之一。要想长久有效地预防稻瘟病,就要对水稻与稻瘟病菌的互作调控机制做深入的研究,了解病原物丧失无毒功能的机制与阐明无毒基因变异对水稻抗性的影响,从而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本研究利用NCBI中公布的无毒基因序列对AVR-Pita及其同源基因、PWL家族基因、AVR-Pib、A
太阳辐射广泛存在于空间环境中,包含太阳光与月球反射光。太阳辐射是造成航天故障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相机、望远镜等光学系统的影响尤为严重。太阳辐射会影响光学系统的精度,
微振动问题广泛存在于各种航天器中,对于高精度航天器而言,微振动将会严重影响有效载荷的指向和姿态稳定度。因此,必须采用振动控制减小微振动的影响,保证航天器的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