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与意义——从胡塞尔到塞尔的科学的哲学研究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althbo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科学研究成果为中心,以知识的明证性为核心探讨了意识与意义之间的关联性.该探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我们认为20世纪初所发生的现代科学革命是此后哲学思考的源泉,一切哲学思考都是对之进行回应的结果.因此我们在简单介绍关于意识和意义概念的当代含义之后,就着手考察了20世纪初的科学革命的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对哲学反思的影响.二、我们认为胡塞尔的学术目标在于为知识建立一个有严格确定性,自明性的基础,使哲学成为严格的科学.对知识基础的这一追求使得他的思想从对意义的探索到对意义基础的探索,这种意义的基础,在胡塞尔看来就是人的意识.三、这种对知识明证性追求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海德格尔对本有澄明的追求,从此而来,伽达默尔提出了哲学解释学的"视域融合"和"效果历史"的新观点,给精神科学提供了该体论的说明.如果说从胡塞尔到海德格尔再到伽达默尔是从内在的视角探讨知识的确定性的话,那么,四、逻辑经验主义以及整个分析哲学所采取的则是外在视角来探讨知识确定性的.五、内外两个视角的融合发生于20世纪70年代,其代表人物之一是美国哲学家约翰·塞尔.六、现代技术使得意识和意义发生之地的大脑不再是一个黑箱,虽然还有许多过程有待探明,但我们认为对之进行哲学思考的新基础已经形成.胡塞尔是自笛卡尔以来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后唯理论的最后的重要人物,其后就发生了以海德格尔为首的该体论转向,这种转向导致了两个哲学系统的产生,一是哲学阐释学,二是分析学,这两者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注重对意义和理解的探求,而忽视或屏蔽了对意识的思索,或者说对意义的探求放在了比探求意识更为基础的地位上.这种状况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哲学家们逐渐意识到"心"在哲学中更具基础的地位,哲学又发生了一个变化,即对心智哲学的重视.这一状况持续到当下.塞尔重新强调了"意向性"在哲学中的重要地位,我们认为这与胡塞尔对"意向性"的强调恰恰构成了一个形式上的循环.之所以说是形式上的循环,原因在于现代科学技术对意识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使得人们思考意识和意义的平台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整个探讨表明,意识和意义之间的关联早已从纯哲学的思考进入到多学科的共同目标,成为现时代科学技术、人文理解等的关注重点.
其他文献
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他在对意识形态的整体考察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意识形态做了三种形态的划分:自在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作为"观念复合体的意识形态";自
“经济生态”就是将经济视为一个具有丰富内在规定性的、自我生长着的生命有机体;这个生命有机体是现实、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空洞的;人、政治、制度、文化、自然环境、生态资源等
《易纬》为古谶纬文献之一,包括,乾凿度》、《乾坤凿度》、《稽览图》、《辨终备》、《通卦验》、《乾元序制记》、《是类谋》、《坤灵图》等八种.历代学者在《易纬》文献辑
可持续发展理念体现着一种全新的价值观。这种新价值观就是生态伦理思想。对生态伦理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重建,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优化人的生存方式,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近年来全球对于学术研究和大型科研项目的不断投入,如何防治科研不断行为,建设科研诚信体制为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