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五八年新民歌运动中的大众化问题研究

来源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green7116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民歌就象一把剧烈燃烧的火,甫一出现,便以其猛烈火势、势不可挡的勇气烧遍了整个神州大地,其气势之凶,势头之猛,范围之广,影响之大,不仅是当时人关注的焦点,兴奋的源头,即便在其灰烬散灭之际,也常引起人们的兴趣,人们不由的对其进行文学聚焦,政治关注,历史解释:这把火是怎么烧起来的,为何蔓延的那么迅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而影响巨大的又是什么……进而思考这场火为何熄灭的如此之快以至于在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新民歌运动与以往的任何文学运动相比,无论在参与人群、创作数量、创作速度上都要广都要多、都要快。作为一个时代曾经全党全民参与的“新民歌运动”,对其进行多角度的文化反思,有助于人们对“新民歌运动”本身的理解,有助于人们对“五四”以来新诗发展道路的理解,有助于人们对审美意识形态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关系的理解,有助于对1958年那段荒诞历史的理解,更有助于加强人们对那段近乎于疯狂的历史的痛苦记忆,以重新梳理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解决好传统与现实、继承与批判的问题,重新构建中国现代化前进的方向。本文尝试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的文本解读的评价方式,不单纯用审美标准评判新民歌,而是将其置入重审现代性的语境之中,借助历史的维度与不同的时期与各式各样的文体、诸般意识、众多的需求来相互对照,以新的角度来重新思考产生于那个特定年代的作品,引发疑问,积极探索,尽量避免做出结论性的判断,尝试探索一条新的研究之路。本文逻辑结构上由三大部分组成,第一大板块为第一章,其中第一节主要梳理了文艺大众化的进程,第二节对新民歌的运动进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第三节主要描述了新民歌的大众化诉求;第二大板块为第二章,其中第一节主要对新民歌大众化进程中形势与国家意志的需求在新民歌大众化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第二节通过对民间文学大众化努力的梳理来分析新民歌的大众化文化动因。第三大板块主要借助对新民歌大众化诉求中的三个较为明显的特征的表现、效果、影响的分析来反思新民歌的大众化进程。新民歌运动是复杂的学术问题,以上的探讨无法,也不可能囊括问题的全部,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一些尝试性的探索,为新民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崛起于晚明诗坛的竟陵派在经过“靡天下以从之”的盛况后却遭到贯穿整个清代的非议,至中叶,《四库》毁之尤盛,几成定局。为了对竟陵派的实际情况及其在明清两代产生的影响有
“文革”结束后,社会意识形态在某种程度上仍然是“文革”意识形态的延续,文学作为维系意识形态的必要工具,依然在“文革”文学的窠臼下裹足不前,从1977年下半年“改革派”重
唐前史传文学是我国史传文学领域里的一块奇葩。长期以来,对于唐前史传文学的研究已经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大多都局限于传统的研究方法。本文力图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与立场来重
“苏门六君子”之李廌,少年聪慧,才华横溢。但“文章憎命达”,两次科举失利,虽有治世之志,已注定了其边缘性的人生轨迹。《济南集》是他一生的创作结晶,依托这个文集,我们才
唯美主义是西方十九世纪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思潮,一直以来也都是人们关注的话题。20世纪,唯美主义出现在中国,一方面是西方唯美主义思潮冲击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源于中国文学自
在汉语的语言表达方式中,是由实字和虚字的结合,共同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尤其诗歌这种文体,讲求句式的严整并具有抒情性。因此,实字表示对具体物象的描述,而虚字就不仅仅具
本论文以隋代关陇政治军事集团之一的陇西牛氏(或安定牛氏)为研究对象,并以隋代牛弘为中心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中古时期一般士族演进线路中的独特性,并论述牛弘在隋代学术、制
萧颖士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他才华横溢,声动华夷,朋友众多,桃李遍布,刚秉正直,嫉恶如仇,一生大起大落,是人人敬仰的文坛宗师,又是一个怀才不遇、沉沦下僚的失意文人。这些
冯衍是两汉之际著名文士,其文以生气勃发、文风劲壮卓然于东汉文坛。今人研究主要集中于《显志赋》在抒情赋史和骈文史上的影响,对于冯衍生平、人格及其它作品甚少涉及。本文
本文以艾南英及其古文集《天傭子集》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艾南英的生平及著述作了简要介绍。其次,分析了《天傭子集》的版本流传情况,并比较了几个主要版本的异同之处。接着,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