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风琴演奏历史悠久,从本源上看自带即兴特性,但由于过于追求难度、技巧性和乐曲还原度,国内手风琴演奏失去了即兴功能。对此,国内专家、学者研究较少,敢于实践者少之又少。本文针对国内手风琴即兴演奏发展的现状,通过国内外从业者和行业发展的对比,分析手风琴演奏与其他学科,即兴演奏与忠实还原模式等方面的对比,尝试探索手风琴即兴演奏的教学模式、培养机制和实践培养,揭示手风琴即兴演奏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作者认为,要让手风琴重新焕发青春,必须重视手风琴的即兴演奏特色。这既是发展方向,也是手风琴演奏的回归。手风琴来源于民间街头,但它的表现力却是极其丰富而深远的。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们渐渐忽略了其街头乐器的本色,而更热衷于通过炫耀演奏技巧性,展示技术难度,忠实地还原乐曲。长期以往,手风琴也成了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市场接受度日趋下滑。这种现状在国内同行中表现尤其明显。在欧美,手风琴依然生动地活着,究其原因,正是即兴演奏带来了雅俗共赏的活力。手风琴演奏在国内的式微,是由于国内行业发展的方向出现了偏差。根据国内外对比和自身的尝试,作者发现手风琴即兴演奏在国内同样具有广泛的共鸣性,发展前景十分光明。根据这样使用比对法进行的分析,作者通过对手风琴自身特色、表现方式、培养方向、评判标准等内容的剖析,做出了手风琴即兴演奏教学与实践方向的研究。即兴演奏是对原有乐曲的变奏和升华版演绎,但其主题不会也不能偏离。因此,即兴演奏与作曲有明显的差异。作曲是一种创造,而即兴演奏是创新,是每一次不可复制的演绎,每一次都是不同的感官体验。其现场效果的优劣要取决于演奏者的水平、心情,甚至是现场的氛围。因此,在教学中加强对即兴演奏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要颠覆原作品,而是争取原作品的多元化呈现。作为手风琴本身,选择流行琴更具有现场表现力。在表现方式上,可以借鉴其他乐器和其他表演方式的特长。由于手风琴与其他乐器的融合度高,在进行即兴演奏时,可以与其他乐器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如何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即兴演奏能力呢?万变不离其宗,再好的即兴演奏也是脱胎于原作品,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能理解原作品的主题,具备了不错的手风琴演奏技巧,才有可能通过创新完成一次成功的即兴演奏。这些,必须是通过学习、模仿、认读、分析、实践,才能慢慢养成。对即兴演奏是否成功的评判,首先还得从是否能延续、放大原作品的主题开始,继而是对音乐风格的把握度、和声的运用、表现方式的多样性等音乐本身素养的方面去评判,然后是根据演奏者技巧性、表现能力、现场把控度来判断是否成功。这些与现场的观众和氛围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取得成功缺一不可。通过这样的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手风琴即兴演奏既是手风琴振兴的一个方向,更是具有相当广阔市场的一个领域,通过引领和培养,会有更多的人开始尝试,手风琴也将拥有更好的未来。本文在手风琴即兴演奏这个课题上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揭示了手风琴即兴演奏发展的方向和标准,在培养模式的论述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和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