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少数民族”的孤独——陈川小说的“民族性”与“地方性”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les_y_t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异军突起,逐渐走向繁荣。纵观南北方少数民族文学作品,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表达方式,很容易发现两者存在细微的差别。其中北方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学书写会呈现出强烈的民族身份意识,而南方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族和汉族的两种文化认识则有些模糊和暧昧,更像是一种“孤独感”的呈现,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独特的情怀很难用民族文化身份或者民族认同来界定,所以本文将南方少数民族作家身上散发出来的气质用“孤独感”一词概括,并着重探讨这种孤独的情怀。  土家族是南方比较有代表的少数民族之一,而陈川作为土家族作家,十分具有研究意义,本文将陈川作为一个切入点,从陈川这个土家族作家的身份去观照整个南方少数民族作家身上的共性—孤独感,这种徘徊于民族性与主流文学的边界的孤独体验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则拟定题为“‘南方少数民族’的孤独——陈川小说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书写”,主要以渝东南土家族作家陈川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作为土家族作家所具有的特殊文化意义,从他所建构的叙事话语来反观南方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横截面。  本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的问题以及意义。正文包括三个章节,其中第一章重点分析了汉语语境下土家族文学对陈川的影响及陈川在创作过程中的特殊性;第二章重点分析陈川的“民族性”及“地方性”书写,探讨在这两种书写中呈现出来的孤独审美体验,透视土家族发展与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文化书写,通过这些观点,发现孤独审美体验不止是个性表现,甚至是整个南方少数民族作家的共性表现;第三章研究陈川小说中的美学探索,叙事艺术的民族性探索,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的运用,更好地将小说中的“孤独”体验呈现出来。结语通过对陈川小说的定位,试图找到整个南方少数民族作家的共性所在,通过对个体的研究达到对整个南北方少数民族作家的差异性分析。
其他文献
“80后”文学是新世纪文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人在中国造就了一次关于“青春书写”的文学运动,他们以写作的方式见证自己特有的生活形态、情
“俯仰”是指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原始视觉活动。随着本初意义的原始直觉的经验积淀,“俯仰”逐渐内化为人们心理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发展为人对自然、社会乃至自身的审察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在文学、政治领域对世界有着杰出的贡献,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现在的英语国家大学中,阿特伍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习总书记在考
期刊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19世纪末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锋人物,他虽然不是唯美主义的首要倡导者,但却是唯美主义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在艺术理论上还是在实践创作中,王尔德
新移民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向海外的延伸。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海外华人的不断增多,新移民文学已逐渐成为华文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女性华人身处异域文化环境中,面临着
自然美问题是美学理论的“危险三角区”,在美学史上,不少美学家对自然美进行过探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但终因自然美的多样性无法给出一个完全合理的解释。同时,各个美学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