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阿特伍德在中国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duiyu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是加拿大当代文学中的代表人物,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在文学、政治领域对世界有着杰出的贡献,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现在的英语国家大学中,阿特伍德已经成为仅次于莎士比亚、狄更斯的研究对象,国际上的批评家对她的关注日益密切。在国际阿特伍德研究的影响下,自从2003年她的生态文学创作《羚羊与秧鸡》获当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后,国内的阿特伍德研究热开始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分析国内阿特伍德接受的成就和不足,并以此为例来探寻、求证大的文化背景在文学传播过程中的过滤作用就变得很有必要了。   纵观阿特伍德在中国的接受史,主要表现在阿特伍德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两个方面。阿特伍德在中国的汉译在1981年被黄仲文先生拉开帷幕,到目前为止的短短30年时间里,阿特伍德在不同的文化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从1981年到1994年是阿特伍德汉译的第一个阶段:起步阶段,在这一阶段,她的诗歌和短篇小说是译介的重点,李文俊先生翻译的诗歌最受大家的欢迎。1994年到2003年是阿特伍德在中国汉译的第二个阶段:发展阶段,此时出现了一批阿特伍德长篇小说的中译本。2004年以来是阿特伍德汉译的第三个阶段:多元化阶段,也是相对稳定的阶段,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作品是这时期翻译的重点。目前阿特伍德汉译最大的不足是除长篇小说之外的其他文类的汉译比较零散、混乱,缺失比较严重,国外有关阿特伍德的评论专著和传记也还处于我们的视野之外。   与阿特伍德的汉译史相比,作家在国内的研究历程相对比较短暂,从80年代末国内出现第一篇关于阿特伍德的评论性文章到现在才有短短20年的时间,但由于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也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点,例如,学者们在不同时期对《塞壬之歌》的解读。在80年代,阿特伍德的研究主要是散见在译文前的短小文字里,是阿特伍德研究的滥觞,采用存在主义批评方法和魔幻现实主义方法分析作品的主题。在2004年之前的阶段,国内采用女性主义批评方法集中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主题、民族主题、生态主题和艺术表现技巧进行多元探究,阐释角度也呈现多元化,出现了第一部研究专著。在2004年之后的高潮阶段,我国的阿特伍德研究呈现井喷现象,出现了大量的期刊论文和硕博士学位论文,涵盖了主题研究、艺术形式研究、比较文学研究和对研究现状的回顾与反思等不同方面,评论方法和内容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但是,研究界也出现了重复研究和“扎堆”研究的情况,论文数量和质量不成正比。   对于一个仍在创作的作家,无论是她在中国的汉译还是她在中国的研究,国内都呈现出跟踪性译介研究和查漏补缺性译介研究的交叉同时进行的特点。学者们在选择的侧重点上,都表现出对阿特伍德性别内涵文本的重视,而相对忽略其他内涵文本,重视长篇小说,忽视短篇小说、诗歌和评论集。目前,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和国外的阿特伍德研究相比,仍有很大的不足,国内还没有出现受阿特伍德影响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但是阿特伍德本人对人类共同命运的高度关切、对文学创新的不倦追求,以及其作品中内容、形式的丰富性都已经深深地感动了读者,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国内阿特伍德研究会更好。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建国三十年,一些散文貌似思想浓烈、主题鲜明,实质上是没有思想力量的(或思想力量非常薄弱)。那些政治条文、政治术语、政治口号等,都是贴附在作品之上的与作家的灵魂、作家
文学因无法抗衡社会日益严重的物化倾向而日渐式微与边缘,在一场因时代发生重大转折而引起的先锋作家们“集体蜕变”的过程中,格非以知识分子的身份“重出江湖”,选择了乌托邦这
本论文《中国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前沿研究》尝试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总体发展背景下对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做出综合性考察。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本文特指作家文学)沐浴于改
期刊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期刊
液氨泵电动机变频改造后,电动机速度可根据工艺负荷大小随时调节.节能效果明显,操作方便,劳动强度大大降低。电动机电流平稳,减少了对机械部分的冲击.延长了泵机械部分和阀门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话语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因为中国古典文学文本就是借助大量的意象组合来造境抒情的。药意象正是众多意象群落中蕴意独特、表现形态多样的一个。   药意
“80后”文学是新世纪文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人在中国造就了一次关于“青春书写”的文学运动,他们以写作的方式见证自己特有的生活形态、情
“俯仰”是指古人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原始视觉活动。随着本初意义的原始直觉的经验积淀,“俯仰”逐渐内化为人们心理的意识和思维活动,发展为人对自然、社会乃至自身的审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