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青春文学研究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rld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80后”文学是新世纪文坛上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人在中国造就了一次关于“青春书写”的文学运动,他们以写作的方式见证自己特有的生活形态、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念。在当代中国,还没有哪一代青年人如“80后”那样,集体地用写作见证其青春成长,由于写作与青春的同在性,因而“80”文学又被称之为“青春文学”。   从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算起,“80后”青春文学已经走过了十年(1999年——2009年)的历程,在这短短十年的时间内,“80后”青春文学经历了从缘起、繁盛到式微、蜕变的过程,那个曾被认为“走进了市场,但并未走进文坛”、“是一种文化现象,并非文学现象”的“80后”青春文学逐步摆脱了某种文学与市场纠缠不清的面目,被文坛真正接纳。青春特质与消费特质是“80后”青春文学的主要特征。   一种文学现象兴起的背后总是有着一些必然和偶然性相结合的因素。“80后”青春文学得以流行的原因,除了90年代以来自由的文学写作环境、大众传媒与图书出版商的共同策化外,不断上升的青年消费群体的阅读需求更为其提供了无限的青少年文化市场,支撑着“80后”青春文学在市场的不断热销。   虽然“80后”青春写作从一开始就注入了过多的商业因素,但如果正视文学史代际更替的事实,在“十年节奏观”下考察“80后”青春写作的文学史意义不仅是可行的,而是必要的。“80后”青春写作填补了长期以来文学板块上青春文学的空白,其本色自由的表达让文学与个体的青春体验紧密相连。“80后”青春文学在刷新商务时代的中国文学格局的同时,也呼吁一种客观、公允的批评。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建国三十年,一些散文貌似思想浓烈、主题鲜明,实质上是没有思想力量的(或思想力量非常薄弱)。那些政治条文、政治术语、政治口号等,都是贴附在作品之上的与作家的灵魂、作家
文学因无法抗衡社会日益严重的物化倾向而日渐式微与边缘,在一场因时代发生重大转折而引起的先锋作家们“集体蜕变”的过程中,格非以知识分子的身份“重出江湖”,选择了乌托邦这
本论文《中国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前沿研究》尝试在新时期中国文学总体发展背景下对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做出综合性考察。新时期以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本文特指作家文学)沐浴于改
期刊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话语中的一个核心范畴,因为中国古典文学文本就是借助大量的意象组合来造境抒情的。药意象正是众多意象群落中蕴意独特、表现形态多样的一个。   药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