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为研究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模式,以潜在致病微生物捕食线虫真菌作为研究对象,来阐明流域视角下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模式。方法:1、按照海拔、经纬度、流域等特征进行系统的样点布设,在滇西地区怒江流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共选取了29个采样点。2、样品采集集中在旱季将要结束前的三月份,集中采样。3、每个样点按照“采样点(水流交汇支点)”“采样点上下游各10m、各20m处”“水陆”原则,从怒江和伊洛瓦底江流域的每个采样位点,均采集10份土壤作为样品。4、对土壤中的捕食线虫真菌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5、对捕食线虫真菌多样性,检出率进行统计学上的比较;结合环境条件制作空间聚类图;运用贝叶斯理论对捕食线虫真菌广布种的基因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大尺度下,A.brochopaga(葡萄孢节丛孢)物种仅在伊洛瓦底江流域出现,A.superba(多孢节丛孢)物种仅在怒江流域出现;小尺度下,A.brochopaga(葡萄孢节丛孢)、M.sphaeroides(球形单顶孢)是陇川江流域所特有的物种,M.eudermatum(厚皮单顶孢)是大盈江流域所特有的物种。不同经度上节丛孢属(Arthrobotrys)中除了A.vermicola(蠕虫状节丛孢)在检出率上没有显著性差异,这个属的其他捕食线虫真菌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纬度与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y=5.583-0.178x,r=-0.526,P<0.05;纬度与Simpson多样性指数之间的关系,y=2.181-0.062x,r=-0.511,P<0.05。三个相对海拔梯度上分离、培养出来捕食线虫真菌种类和数量中,广布种A.conoides(圆锥节丛孢)、A.oligospora(少孢节丛孢)和M.thaumasium(奇妙单顶孢)的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除A.vermicola(蠕虫状节丛孢)外,整个研究区域内干流和支流上捕食线虫真菌的检出率在节丛孢属(Arthrobotrys)均有显著性差异,单顶孢属(Monacrosporium)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小一级尺度下,怒江流域干流和支流上捕食线虫真菌检出率,除M.thaumasium(奇妙单顶孢)外,其他捕食线虫真菌类型的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更小一级尺度下,伊洛瓦底江流域一级和二级支流上,在物种上检出的种类差异较大,在数量上,仅广布种A.oligospora(少孢节丛孢)有显著性差异。两相邻样采样点间落差越大,此相邻样点的捕食线虫真菌物种相似度小。干流上的相邻采样点,捕食线虫真菌物种相似度较小;支流上相邻采样点,捕食线虫真菌相似度较大;且干流上相邻样点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总体低于支流上各相邻样点。陆地上分离、培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种类和数量较水里丰富。河流交汇处下游分离、培养到的捕食线虫真菌物种和数量均最为稀少。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有一些均来自陆地土壤的A.oligospora(少孢节丛孢)基因序列聚成一个树枝,有一些均来自水底泥的A.oligospora(少孢节丛孢)基因序列聚成一个树枝,又有一些兼有来自这两种地方土壤的A.oligospora(少孢节丛孢)基因序列聚成一个树枝。具有拓扑属性的样点间,A.oligospora(少孢节丛孢)在不同尺度下有一定的亲缘性。结论:地理隔离是影响捕食线虫真菌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流域尺度上,捕食线虫真菌分布模式不同,干流上呈现捕食线虫真菌物种和数量动态演替频繁的分布格局;支流上呈现捕食线虫真菌物种和数量富集的分布模式。捕食线虫真菌在陆地和水里生长并演替,其通过水流传播。并可能受到降雨、温度、水流等因素影响。以流域为视角在不同尺度下,研究微生物空间分布,是可以合理探索并解释微生物的空间分布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