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格权立法模式研究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uan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格权在我国起步较晚,80年代才真正进入我国法学领域,而且在最近十年的时间里,才真正的引起法学界的重视,尤其近年来围绕着人格权法的立法模式展开了激烈的争议,归根到底是对人格权理论体系认知不够导致的。从词源来说,人格权源于罗马法,发展于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欧洲,早期的人格权理论就在这个时期建立的,近代人格权理论的发展兴起于二战后。人格权毫无疑问,是值得法律进行保护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格权正在向财产权夺回桂冠”。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从德国法学理论中引进了人格权的相关理论,尤其是对一般人格权与具体人格权这对概念的直接引入,并且在引入之后,又将人格权这一概念作为前两者的上位概念,至此,形成了独特的人格权理论体系的树形结构,这种单纯引入两个概念的并擅自创造体系的行为,并没有学习到德国人格权理论及其立法模式的精髓。随着人格权理论研究深入以及对德国人格权理论以及立法模式的追本溯源,发现该种人格权体系存在着严重的逻辑矛盾且层次冗杂,须进行重构。我国人格权立法处于松散式的境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没有完善合理的人格权理论体系进行指导。我国传统的人格权理论体系应当保留已经在我国法学理论中根深蒂固的人格权概念,舍弃一般人格权概念和具体人格权概念,形成人格权与类型化人格权构成的人格权理论体系。人格权立法模式的选择应当紧紧依据重新构建的人格权理论系,将人格权法以独立成编的方式编入民法之中,采取以人格权为核心的总则规定和以类型化人格权的分则规定的立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为人格权提供最全面、最有利的保护。
其他文献
妇女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尺度。而作为占农村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妇女,她们的发展水平将会影响农村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政
隐私权被提出的时间才不多100多年的时间,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人们生活的安宁和精神的自由,以维护人的尊严和体现人的价值。在如今信息高速流通的年代,隐私权变的越来越为重
尽管我国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但“间接正犯”这个来自德日刑法学的概念,在我国的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已经成为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存在。从学说史上看,间接正犯是为弥补共犯规定
一个城市的人文精神是这个城市的城市面貌、城市景观、城市氛围等外在形象的内在反映,是该城市市民的禀赋与气质的展现,是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
近年来,随着民意频频影响司法审判,司法与民意的关系成为讨论与研究的热点,民意能否影响司法成为具有争议性的问题。本文旨在从法律适用的角度分析司法与民意的关系,探讨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