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基于山东省部分农村的实证调查

来源 :曲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妇女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一个尺度。而作为占农村总人口半数以上的农村妇女,她们的发展水平将会影响农村的发展水平。作为一个不容忽视的政治主体,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状况对她们本身向现代公民的转变,对中国政治民主化和政治现代化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并且,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妇女实际上已成为当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主要承担者,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建设者,因此也理应成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参与与推动者,所以进一步研究农村妇女政治参与,对于农村妇女本身的解放与发展,对于推动农村妇女有序参与基层民主政治、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伴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地转移,农村劳动力结构正出现妇女集中的趋势,农村妇女在农村建设和农业生产中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传统观念与现实发展条件的客观局限,农村妇女的发展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障碍,特别是在政治参与方面,我国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组织中仍处于弱势。  本文主要运用社会性别视角研究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认为在农村社会存在一个由传统社会性别角色,传统社会性别文化和传统社会性别结构相互建构的隐性社会排斥系统,正是这个隐性排斥系统的存在致使农村妇女遭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排斥,从而导致农村妇女存在政治参与方面的问题,使农村妇女无法平等地充分地通过政治参与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促进自身的发展,并进而阻碍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  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研究背景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情况。第二章介绍了社会性别,社会排斥,政治参与以及政治排斥等相关概念的内涵及相互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分析框架。第三章主要是对山东省部分农村的妇女政治参与状况的实证调查并总结出了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特征。第四章则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提出影响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内在作用机制即一个隐性的社会排斥系统的存在及运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第五章从社会性别视角提出了改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状况的具体的政策及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本文以社会基础理论分析和研究新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全面执掌国家政权后迅速确立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和国家的目标从争取革命的胜利转向了实现社会
随着北京的城市化进程出现了以下趋势:郊区向城市化发展、城市向郊区化发展,两种情况出现合流的情形,其表现主要为中心城市的相关功能和产业辐射的近郊区农村、区县城周边农村
本文在参考国内外学术界对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研究成果并分析国内外关于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的司法实践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的历史演进、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