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根烯型倍半萜类化合物的立体选择性全合成研究和羟肟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cf107893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主要对防风根烯类倍半萜天然产物和羟肟酸类化合物的全合成进行了研究,内容概要如下:一、对近年来氢甲酰化反应--特别是不对称氢甲酰化反应作了详尽的综述.二、从对甲基苯乙烯出发,经过不对称的氢酯基化反应,以90%的光学收率得到了关键中间体2-对甲基苯基丙酸甲酯.再通过延长碳链、官能团转化合成了天然产物(+)-莲木醛,(+)-(E)-莲木醇和(+)-α-姜黄烯.目前对防风根烯型倍半萜的不对称合成的研究较少见,我们的合成路线仅通过5步便实现了对(+)-α-姜黄烯的全合成.通过格氏反应为关键步骤,合成了天然产物(±)-Curcuphenol和(±)-Parahigginone.通过傅克反应、烷基化反应、烯化反应合成了脱氢姜黄烯及其类似物.三、通过对苯乙酮类化合物进行Reformasky反应,再经过加氢、格氏加成、脱水等,合成了四个防风根烯型天然产物--黄根醇、黄根二醇、姜黄氢醌、姜黄醌.选择性地脱甲醚,成功地合成了天然产物Heliannuol D中间体3-23,并探索了Heliannuol F的合成.这些为我们合成此类苯并环醚倍半萜打下了基础.四、根据专利,我们仿制了五个羟肟酸类化合物,并展开了对此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完成了化合物4-15、4-16的合成,化合物4-15显示出了良好的生理活性.全文共完成了两类倍半萜的合成和羟肟酸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将不对称催化反应成功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合成之中.共涉及各类中间体及天然产物100多个化合物的合成,其中约50个为新化合物.新化合物的结构由<1>H-NMR,<13>C-NMR,MS,HRMS等波谱方法确定.
其他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强调,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思维模式来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生的课程学习主体地位和作用,更好满足学生的学习认知发展需要。由此可见,英语课程教学值得关注的不仅是教师教学策略思维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人翁,留给他们更多的自由学习思考时间和空间。留白艺术的运用,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学习和轻松的环境中更能够查找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思考和感知,促进语言知识
本论文采用一步法以改性聚合MDI、高活性聚醚多元醇为主料,在室温条件下制备快速固化型聚氨酯铸胶及性能的影响,并从扩链剂角度研究改善聚氨酯铸胶的力学性能和阻燃性能。  
光催化水制氢技术是一种可以将太阳能有效地转换成化学能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二氧化钛光催化材料普遍存在光响应范围窄、光生电子空穴对复合速率快等诸多问题,这使得二氧化钛催
一潘景寅是著名的“九一三事件”中256号三叉戟专机飞行员,时任空军七一九六部队副政委,副师职,行政16级。1971年9月13日凌晨,这架载有林彪、叶群等人的专机在蒙古温都尔汗
本论文以一些工业上应用较为广泛的有机硅氧烷为基础原料、采用简单高效的路径设计并合成了几种新型的有机硅单体及聚合物,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采用硅氢加成反
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的论断,现在已是全党的共识,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尤其是对老一辈革命家在这一问题上思想认识历程的研究,尚未深入展开。本文拟就刘少奇关
从教学过程来看,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第一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课前的休息状态转入到学习状态,要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以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还应结合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结构来引入新知识,从而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更喜欢单刀直入公布课题,然后以讲授模式来传授给学生知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习效率也就较低。在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
碳纳米管具有奇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成为纳米电子器件、氢气存储和传感器的理想材料.尤其是它作为气体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很短的响应时间以及可在室温下工作的特点
为了寻找和研究具有抑制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和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该论文根据文献资料设计并合成了某些不同的新型手性无环的核苷类似物.该论文以廉价的糠醛为原料,天然的薄
由于超分子化合物在材料科学、医药和化工等方面的潜在应用,构筑具有新颖拓扑结构和性能超分子化合物引起化学家们的很大兴趣。以前的研究表明,构筑预先设计好的金属-有机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