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的风景——试论李碧华小说的悲悯精神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f1s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香港作家李碧华成了内地流行符码中的一个关键词。但流行并不意味着一定通俗,虽然常以爱情为主题,李碧华的书写却有更丰富的内涵,常常在历史、社会、哲学、宗教等层面给人以思考,带着浓郁的纯文学特征。其作品始终笼罩着一种命定意味的沉痛,而在这之下又潜伏着作者对悲剧性人物命运的关怀、同情和一种人道主义救赎精神——悲悯精神。在香港回归祖国,与内地文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的大背景下,以李碧华为个案系统深入地探求其小说的精神内核,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和正确看待其作品,进而客观正确地对待香港的历史文化。
  本文尝试在心理学、社会学的观照下,结合香港社会背景及戏仿理论,主要从六个方面对李碧华小说的悲悯精神进行了论述:
  首先,界定了悲悯概念,并在扼要梳理李碧华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确立了本文研究基点及方向。
  其次,分析了李碧华小说中的悲悯精神。如同遗传会将自己的生命体征无所不在的打入到下一代的身上,所有伟大作家的生命体征,也会鲜明地留存在他的作品里,注入在他笔下的人物身上。在悲悯精神的烛照下,李碧华的小说世界烙上了忧郁的气质,着上了沉痛的色彩,充盈着人物对困境的抗争与突围,隐藏着作家对人物的同情和悲悯。
  其三,论述了李碧华戏仿叙事的悲悯内涵。李碧华写作的一个鲜明特色是常常从历史和传奇中挖掘资源,尔后从边缘人物的视角出发,以情欲、爱情等常人性的、凡俗性的,甚至阴暗面的内容来置换、戏弄权威和经典,通过对"历史存在"的个人补遗,实现其对宏大政治叙事和意识形态系统的颠覆。其所折射的是李碧华浓郁的香港意识,是她作为一个曾经的殖民地子民,站在香港的立场,在回归这个特殊的历史语境下,出于对城市边缘身份的白觉及对前途命运的担忧而有意采取的叙事策略。
  其四,论述了李碧华小说大团圆式结局的现实意义。李碧华反复阐释"历史的激情无法救赎现实的平庸"、"高科技无法助人摆脱心灵的荒芜"等悲剧文学观,给人沉痛抑郁之感。但每到结尾,她又不忘给人物安排一条出路,让他们或抓住现实,或回归自然,或走向信仰。这种大团圆式结局虽与悲剧精神格格不入,甚至有损作品的反讽力度,却体现了作者对特定背景下的香港人的一种此岸关怀,是其小说悲悯精神的现实延伸。
  其五,从文艺心理学角度对李碧华小说的悲悯精神进行上溯,分析阐述了早年记忆、成长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对其文学创作的深刻影响:并通过对《烟花三月》风格、内容的变异作分析探讨,认为李碧华的悲悯精神作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经过长期的文学历练已由对于香港人的小范围悲悯,逐渐走向了更为深广的对于整个人世的博大宽广的人道主义情怀。
  最后,在总结上述各章的基础上肯定李碧华小说超越流俗的追求与努力,强调指出其悲悯精神的香港立场,提示阅读李碧华及类似香港文学作品必须保有的警醒意识,同时指出李碧华创作的局限性和应当进一步加强的地方。
其他文献
会议
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1941年9月15日创刊于桂林,司马文森创刊并主编。作为抗战中后期的文学期刊,《文艺生活》以文艺的方式服务抗战,积极探索大后方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为深化现实主义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作整体系统的研究,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对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的办刊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从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和办刊历程来体现抗战时期的《文艺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以冷战期间(1950—1991)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国在“冷战”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内怎样言说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及这种言说背后隐藏的话语机制。这里,“冷战”主要为一种广义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研究者解读的重要因素,但研究中又时时警惕过于夸大其作用而导致遮蔽其它因素,因为研究者的言说还受特定民族文化传统、个体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方面制约。研究国家选择美英,既由于它们是冷
学位
期刊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富于典型意义和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女性形象,她们身上都负载着丰厚的文化内容,深刻体现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征。姚木兰是一个成长在战乱里的剑胆琴心、聪慧端庄、优雅动人的女子,是“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而斯佳丽任性反叛、勇敢坚强,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而活出真我,她的身上深刻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精神。这
期刊
文化与文学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都市生活经验在文学创作中得到更多的呈现。都市文学作为当下最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城市,解读城市的原生态记录。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都市化发展全过程,记录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市文化的纷繁复杂。这种以现代都市为背景形成的文学审美经验,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写作、传播及评价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都市女性又是最能体现都市文化与都市个性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