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化背景下的都市女性形象——池莉、王安忆的都市小说比较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duiyu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与文学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的城市化进程,都市生活经验在文学创作中得到更多的呈现。都市文学作为当下最主要的文学样式,是人类探寻城市,解读城市的原生态记录。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的都市化发展全过程,记录了新的历史条件下都市文化的纷繁复杂。这种以现代都市为背景形成的文学审美经验,对整个中国文学的写作、传播及评价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都市女性又是最能体现都市文化与都市个性的,由于女人和都市天然的紧密的联系,状写女性在现代都市中的生存状态,探究女性和都市之间的关系,已成为当代都市小说创作的主要潮流。近年来,许多女性作家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了现代都市,表现都市的文学作品越来越多,池莉和王安忆就是较早的两位。本文在对池莉、王安忆小说文本尤其是近十年来的中、长篇小说进行仔细研读的基础上,结合都市文化相关理论,分别将池、王二人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探讨都市文化对都市人尤其是都市女性的影响,比较都市女作家书写都市所呈现出的文化特征,试图从中找寻都市女性写作特有的都市文化内涵,探索都市文化背景下都市文学的何去何从。本论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第一章,都市文化背景下的都市文学:首先廓清城市与都市的概念,城市是都市的前身,都市是城市发展的最高环节;其次文学作为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区分城市文学和都市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再次梳理都市文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最后阐述都市与女性纠结缠绕的关系。
  第二章,沉醉于都市民间的武汉都市女性:这一章首先分析武汉都市文化特色,然后将池莉的都市小说放置于武汉都市文化的大背景下,关注世俗的女性、世俗的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转型中都市女性的个性的觉醒。
  第三章,多重文化交织影响下的上海都市女性:上海的都市文化相比较而言更为多元和复杂,王安忆的都市小说也因此呈现出更为丰富的文学景观。对于世俗的女性、都市漂泊的女性、欲望都市里挣扎的女性,王安忆都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
  第四章:池莉、王安忆文学观比较:通过对池莉、王安忆都市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对比分析,发现池、王三人有着大不相同的文学观,对都市文化、都市女性的关注也有着各自独特的思考,这对于探讨作家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形成的新兴都市文化背景下,和对现代化与都市化应持怎样的理解与态度、都市文学应向何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会议
会议
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1941年9月15日创刊于桂林,司马文森创刊并主编。作为抗战中后期的文学期刊,《文艺生活》以文艺的方式服务抗战,积极探索大后方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倡导和创作实践,为深化现实主义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对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作整体系统的研究,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对抗战时期的《文艺生活》的办刊特色进行系统研究。主要从办刊宗旨、编辑策略和办刊历程来体现抗战时期的《文艺
学位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以冷战期间(1950—1991)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解读为研究对象,探讨两国在“冷战”这样一个特定的时段内怎样言说中国的“十七年文学,’,及这种言说背后隐藏的话语机制。这里,“冷战”主要为一种广义的时代背景及影响研究者解读的重要因素,但研究中又时时警惕过于夸大其作用而导致遮蔽其它因素,因为研究者的言说还受特定民族文化传统、个体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方面制约。研究国家选择美英,既由于它们是冷
学位
期刊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姚木兰和玛格丽特·米切尔的《乱世佳人》中的女主人公斯佳丽,分别是中西文学史上富于典型意义和艺术生命力的经典女性形象,她们身上都负载着丰厚的文化内容,深刻体现了中西文化各自的特征。姚木兰是一个成长在战乱里的剑胆琴心、聪慧端庄、优雅动人的女子,是“道家的女儿”、“儒家的媳妇”。而斯佳丽任性反叛、勇敢坚强,敢于冲破世俗的束缚而活出真我,她的身上深刻的体现了西方文化精神。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