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噻吩稠合苯并芳杂环的D-A共聚物设计合成与光伏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p88_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合物太阳能电池(PSCs)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因其价格相对便宜、质量相对轻便、并且能够通过高通量的卷对卷加工方式制成大面积柔性器件等特性而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应用于电池器件中的活性层给受体材料是影响PSCs器件效率的关键性因素。近五年来,小分子受体材料的快速发展使得PSCs的光电转换效率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相对而言,有机聚合物给体材料的发展近几年非常缓慢,性能优异的给体材料仍然十分有限,因此,设计合成更多综合性能优异的有机聚合物给体材料,同时探索行之有效的材料分子设计思路对于有机太阳能电池的进一步研发与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论文利用“芳杂环稠合”思路稳定共轭主链醌式结构的合成策略,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噻吩稠合苯并芳杂环的D-A共聚物,对这些聚合物进行了结构、光物理电化学以及应用于PSCs中的器件性能的表征,较系统地探讨了聚合物给体材料的结构改变对聚合物光电性质和相应PSCs器件性能的影响。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七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首先简要概述了目前已有的太阳能电池的种类以及它们的优缺点,然后着重介绍了有机太阳能电池的发展历程、工作原理以及最近广泛应用于PSCs中的各类活性层材料。最后介绍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内容。第二章在本组之前的工作上,设计了一条新的更为简单的合成路线来制备噻吩稠合苯并三氮唑(BTAZT)单元,然后以其为受体单元与氟代噻吩取代的苯并二噻吩(FBDTT)为给体单元构建了一系列的D-A共聚物(P1-P3)。在聚合物分子设计中将两种不同长度的烷基链分别引入到BTAZT和FBDTT单元上,以此调节共轭主链的结晶性能、分子链间相互作用以及聚集形态,探讨了不同的烷烃链结构对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对聚合物太阳能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给受体单元上同时引入空间位阻较小的相同烷基链的聚合物(P1),其主链结构更规整并展示了更好的结晶性能,与ITIC的共混膜具有强的π-π相互作用和有序分子链间聚集,有效改善了活性层共混膜的电荷迁移率并提升器件电流密度。因此,基于P1与ITIC受体材料构建的PSCs器件获得了最高的JSC和FF,以及最大的光电转换效率(PCE)。第三章对第二章所合成的D-A共聚物的结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以便于其与ITIC受体材料较好匹配。考虑到酯基的较强拉电子能力,本章在BTAZT上稠合噻吩环引入了拉电子能力相对较弱的氟原子替换酯基合成了一个基于氟原子取代的噻吩稠合苯并三氮唑(f BTAZT)单元,然后以f BTAZT为受体单元分别与BDTT和FBDTT给体单元组合得到了相应的D-A共聚物(P4和P5),研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质,并分别以P4和P5为给体材料、以ITIC为受体材料构建了PSCs器件,评估了器件光伏性能;探讨了将氟原子引入到BTAZT或BDTT单元上对聚合物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对PSCs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氟原子同时存在于BTAZT和BDTT单元时,聚合物有着相对较低的HOMO能级,因而获得了相对较高的开路电压和光电转换效率。第四章在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提高PSCs的开路电压,以稠合噻吩环上分别引入两个不同吸电子基团(酯基和氟原子)的BTAZT与烷硫链取代FBDTT组合构建了两个D-A共聚物(P6和P7),研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质,考虑到吸收互补和能级匹配,选择了IHIC作为受体材料构建了相应的PSCs器件,并对PSCs器件的性能进行了评估,比较了BTAZT单元上两个拉电子基团,氟原子和酯基对聚合物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对PSCs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面,BTAZT单元上的酯基较之氟原子所展示的更强拉电子能力和扩展的π-π共轭体系,使其共轭主链醌式结构更加稳定,导致ICT效应增强、HOMO能级下降、吸收光谱红移,与IHIC受体材料在600-750 nm范围内具有更好的互补吸收;同时P6:IHIC共混膜具有更高、更平衡的空穴/电子电荷迁移率以及更好的聚集形态和相分离尺度。这些均有利于活性层中的电荷分离和传输,以及其器件电流密度和电压的协同增长。因而基于P6的PSC器件加之P7具有更高的JSC和FF,分别为16.77 m A cm-2和64.89%,并获得了较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达到8.35%。第五章在前面工作基础上,以侧链噻吩环上两个β-位同时引入氟原子的BDTT为给体单元分别与酯基取代BTAZT和氟原子取代BTAZT组合构建了两个含有分子内“F…S非共价键构象锁”的D-A共聚物(P8和P9)。研究了分子内多个氟原子的引入和分子内“F…S非共价键构象锁”的存在对聚合物光电性质及其相应聚合物电池器件性能的影响,并评估了它们与ITIC受体材料构建的PSCs器件光伏性能。研究发现,溶液状态的“非共价键构象锁”并不稳定,受F原子拉电子效应的影响导致ICT效应减弱而使吸收蓝移,而薄膜状态的分子间强聚集作用导致单键旋转受阻增强了分子内“非共价键构象锁”作用,通过稳定共轭主链共平面构象而增强了ICT效应致使吸收光谱大幅红移,有效改善了电荷迁移效率和电池电流密度;与此同时,通过多个氟原子的引入降低了共轭主链HOMO能级有利于提升器件电压。此外,共轭主链醌式结构的稳定性同样影响聚合物光电性质和器件性能。因此,聚合物PSCs器件性能最终受以上几种相互制约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基于聚合物P9的器件较之P8展示了更高的综合性能,其最大光电转换效率达到了7.75%,而P8的器件光电转换效率为6.05%。第六章为了拓宽聚合物在可见光的吸收范围以提高PSC短路电流密度,本章选取BTAZT或f BTAZT与BTAZ-2F为协同受体单元,分别与BDTT或FBDTT给体单元组合构建了四个含有双受体单元的D-A1-D-A2型三元共聚物(P10-P13),研究并比较了它们的光电性质,然后以这些聚合物为给体材料与ITIC受体材料构建了相应的PSCs器件并评估器件性能,并系统地探讨了将氟原子引入到BTAZT或BDTT单元上对三元共聚物的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质的影响以及对PSCs光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TAZT受体单元上引入氟原子会引起聚合物的吸收光谱微小蓝移且带隙变宽,而BDTT给体单元上引入氟原子对三元聚合物的光学带隙和光谱吸收影响较小。基于无氟原子取代的聚合物P10太阳能电池器件具有最低的VOC和FF;而BTAZT上含有氟原子的的三元聚合物P11和P13分别具有相对较高的JSC和FF;而同时在BTAZT和BDTT单元上引入氟原子对相应聚合物(P13)的PSCs器件展示了最好的器件综合性能,其最高的PCE值达到了7.31%。第七章为了与目前经典的窄带隙小分子受体材料在吸收光谱上能够更好的互补,本章首先将本组以前设计合成的α-酯基取代噻吩稠合苯并噻唑(BTT)受体单元通过脱羧后再氟化得到了相应的α-无取代和α-氟代噻吩稠合噻二唑受体单元,然后分别与FBDTT给体单元组合构建了相应的两个D-A共聚物(P14和P15),同时在噻吩连接桥的?-位引入了己基以保证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然后对它们的光电性质和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在此基础上,分别以聚合物为给体材料、以IHIC为受体材料构建了相应的PSCs器件并评估了器件性能;比较系统地探讨了BTT单元稠合噻吩环上氟原子的引入对聚合物的光物理性质和电化学性质以及对器件光伏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BTT上F原子的存在导致P15吸收光谱蓝移,其与受体材料IHIC在650-800 nm范围内的吸收互补性不如P14,因此器件JSC下降;而P15具有较P14更低的HOMO能级,相应PSCs器件的VOC有所提升。最终,基于P14的电池器件获得了较高的PCE值(7.43%),高于基于P15的电池器件PCE值(6.41%)。
其他文献
近年来,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如日中天,房价的节节攀升影响着每一个中国老百姓的生活。研究表明,人口流动与房地产市场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人口流动扩大了老百姓对房子的需求,正向推动了房价上涨;然而当房价上涨到一定的高位时却对人口流入产生抑制效应,当迁移者预期自己在某个城市无法买房定居时,就会选择不再流入该城市。也就是说,迁移者是以未来视角在看待流动这件事,致力于追求未来不流动,房子即是未来稳定的保障。然而自O
在异族入侵、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的民国时期,中国涌现出了一批著名中学,如北师大附属中学、天津南开中学、湖南明德中学、江苏扬州中学、苏州中学等,为各领域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人才需求,同时因应而生了诸多著名中学校长,如林砺儒、张伯苓、胡元倓、周厚枢、汪懋祖等,并促进了近代中学教育体制与模式的中国化,进一步推动了民国近代中学教育的转型,在我国中学教育
水和泥沙共同作用塑造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对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完整性至关重要。然而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大多数河、湖的水沙情势已经被改变,这些变化将改变水生生境,增加生理压力,直接威胁到水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发展。研究气候和人类活动诱导的水沙变异及其生态效应,探索如何制定合理有效的水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措施,是当前水生态保护面临的关键问题。洞庭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资
软件水印是一种用于声明软件著作权的软件保护方法,通过在软件中嵌入水印信息,软件开发者可以对软件的发布进行追踪并鉴别盗版软件。软件水印技术已经成为了学术界和企业研究的热点问题。在现有的软件水印工作中,水印信息与载体程序之间大多不存在逻辑上的关联性,因此攻击者可以在不破坏载体程序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移除水印代码,继而对软件进行篡改和抄袭,而在现有针对此类问题的工作中,存在实现过程复杂,需要训练大量的机器学
龋齿、牙周炎和外伤等口腔疾病造成了世界性的口腔健康问题。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病和高发病,影响着世界90%的人口,被认为是造成成年人牙齿缺失的主要原因。牙周炎是一种牙齿支持组织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牙龈、牙周膜、牙骨质和牙槽骨,造成牙齿支持组织的丧失,最终导致牙齿甚至牙列缺失。与牙周炎相似,种植体周围炎涉及种植体周围支持组织的损害,导致种植体脱落、种植修复失败,是目前种植修复最常见的并发症。随着种植修复
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物的二维异质结由于原子尺度的厚度和独特的物理性质,使不同特性的二维材料形成优势互补,丰富了二维材料性能,在下一代电子和光电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二维异质结通过连接方式可以分为面内异质结和横向异质结。然而,二维异质结在制备和性能研究等方面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的问题是:如何获得纯净的接近本征二维异质结的材料,通过化学构筑如何精确控制不同成分的晶体成核生长位置,二维异质结构的组成
氨气(NH3)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活动、化学工厂以及畜牧业的排放,具有较大的毒性,当氨气浓度为1000 ppm时,会导致肺部积液,水肿,甚至死亡;在化工领域中,液氨容易挥发泄露,达到爆炸极限(15-28 vol.%)会引发生产安全事故;在食品智能包装领域中,蛋白质腐坏后会产生氨气,通过检测氨气浓度即可确定食物的新鲜程度。鉴于氨气的危害与特殊的使用价值,开发针对氨气敏感的各类传感器是当今研究的热点之一
学位
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普及,异常流量的种类和数量同样与日俱增,异常流量检测作为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当今信息时代的研究热点。基于机器学习的流量分类是异常流量检测方法中研究最为广泛的一类,但是如何设计并提取可以实现对流量特征进行准确描述的相关特征集是当前研究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相比较于传统的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无需人工设计与提取特征集,为流量分类与异常检测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模糊神经网络是一种可处理模糊信息的神经网络,它取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之所长进行了融合。模糊最小最大神经网络是一种由大量交互式连接的神经元组成的模糊神经网络,具有在线学习的优势,但其依旧存在如下问题:(1)超盒的产生对样本输入顺序依赖性强;(2)网络复杂度受扩展参数影响;(3)单层结构误差率高;(4)收缩规则消除超盒范围大。本文提出的三种模型克服了这些缺陷,主要贡献如下:1.提出密度排序卷积模糊最小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