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国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多局限于形式配套与形象配套层面,又囿于行政意识而封闭管理,缺乏类型、层级以及区域间的关联、互动、共享能力。相应的现行指标规范既不健全,且对于动态发展环境也缺乏适应性。学界的目光也更多地集中于定性的公平性问题,而对于定量的类型配比、层级配比、空间配比及其效率性问题的研究极少。 本文从微观数据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我国中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与居民的设施满意度及使用率之间的关系,从小城镇设施使用效率的空间地理特征影响因素出发,总结中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行为的网络化特征,并基于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与设施配置及使用效率的关联性分析,模拟构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网络层级配置空间,并对其加以解析,从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及所处阶段的视角,提出设施配置效率的优化策略。 本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现状分析、理论构建、模型构建及实证检验: 在现状分析部分,首先从关联、互动、共享角度,在设施资源重组的背景下,对中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方式及问题进行综合判断,基于发展水平及发展阶段的差异性特征,对设施使用率与配置标准的相关性进行识别,认为中部地区整体处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初始均匀阶段向过渡均衡阶段的转变中,城镇之间的公共服务交互变得复杂,出现双向的、跳跃中间层级的网络化流动趋势。 在理论构建部分,本文基于流动空间理论、网络城市理论,提出在具有流动空间特征的城镇体系中,因为连接性弱化了物理临近性,关系论补充了区位论,城镇体系中城市公共服务职能的等级空间分布发生了变化,规模等级较低的小城镇也可以拥有中等、甚至是高等的公共服务职能,流动空间作用下的网络城镇公共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同时基于相同的理论思路,明确了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络空间及层级的概念及内容。 在模型构建部分,因为设施配置及使用效率的差距会明显的反映到各县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公共服务财政支出效率上,故而应用 DEA方法,以湖北省为研究与采样范围,测算各县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财政支出效率,并基于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主要内生变量与财政支出效率的显著性关系,甄别得到模拟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的关键因素并进行网级空间构建,最后通过对比各县市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财政支出效率与网级空间结构特征的相关性,研判县市小城镇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水平及所处阶段,提出设施配置及使用效率优化的主要方向。 在实证检验部分,首先提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效率的社会、政策、技术层面的优化策略;然后以湖北省宜城市为例,以模拟构建的湖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为依据,研判宜城市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水平、所处阶段及优化方向;最后以宜城市小城镇基本医疗设施为实例,利用数据分析判断医疗设施的配置及使用特征,一方面自下而上的验证了模拟构建的湖北省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的准确性,另一方面则根据所确定的设施优化方向,对宜城市小城镇医疗设施配置及使用效率优化提出具体策略和措施。 总的来说,本文系统地研究小城镇及小城镇生活圈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的效率问题和优化策略,提出了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网级空间效率理论,建立了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网级空间模型构建方法。其意义不仅在于对小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的阶段特征识别及效率优化这一领域进行了新的研究探索,更重要的是在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对于规划建设的事前预测和事后效率评价与调整提供一个新的政策思路和实用技术模型,帮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对于促进中部地区小城镇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的公平性、均等性建构与可持续发展起到很好的预测评价与建设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