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孢短芽孢杆菌PHB-7a中对羟基苯甲酸的分解代谢及其羧基分子内迁移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maferhi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NIH(National Instituents of Health)shift是酶催化苯环上羟基化反应时引起的一种基团分子内迁移的现象,该现象在哺乳动物的疾病、药物代谢、抗生素合成以及芳香化合物的降解中均有发现。可以发生NIH shift的基团包括氢原子、卤素、乙酸、烷基以及羧基等。其中,氢原子和乙酸基团的迁移是由单个加氧酶催化完成,并有相关基因和酶学的报道,但其它基团包括羧基等的机理尚未阐明。羧基的分子内迁移主要发现于微生物的对羟基苯甲酸(para-hydroxybenzoate,PHB)有氧分解代谢中。PHB主要通过木质素的降解被释放到环境中,其与植物病原菌的致病性有一定的关系,并且可以作为碳源被自然界中的许多微生物所利用。迄今为止,PHB的微生物代谢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其有氧代谢主要包括原儿茶酸和对苯二醌途径,此外还包括涉及羧基分子内迁移的龙胆酸(2,5-二羟基苯甲酸,gentisate,GA)途径。前两条代谢途径的分子机制已经研究清楚,但微生物通过GA代谢PHB的途径从发现到现在的42年时间里,依然没有基因和酶学等相关报道。Brevibacillus laterosporus PHB-7a通过龙胆酸分解代谢PHB,本文在酶学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了该菌株中PHB到龙胆酸代谢中与羧基分子内迁移有关的机制,并对中间产物进行了鉴定和分析,详细阐述了一种新颖的迁移机制和一条“弃简从繁”的PHB-GA代谢途径。同时对后续的龙胆酸代谢基因簇也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首先,通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了菌株PHB-7a中龙胆酸代谢基因簇(bagXILK)。对基因簇中的四个基因分别进行了异源表达,并对BagI、BagL、BagK进行了纯化。这四个蛋白的功能验证结果表明BagX、BagI、BagL和BagK分别为间羟基苯甲酸6-羟化酶(meta-hydroxybenzoate(MHB)6-hydroxylase)、龙胆酸1,2-双加氧酶(gentisate 1,2-dioxygenase,GDO),依赖于L-半胱氨酸(L-cys)的顺丁烯二酸单酰丙酮酸丙酮酸异构酶(maleylpyruvate isomerase,MPI)和反丁烯二酸单酰丙酮酸水解酶(fumarylpyruvate hydrolase,FPH),比活力分别为1.34 U mg-1(底物:MHB)、5.54 U mg-1(底物:GA)、1.98U mg-1(底物:MP)和2.98 U mg-1(底物:FP)。该实验证明了该菌中存在完整的龙胆酸代谢基因簇,并通过异构途径进入三羧酸循环。其次,菌株PHB-7a全细胞转化PHB的实验证明负责转化PHB至GA的基因为诱导型表达。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和基因差异性表达分析,找到了负责将PHB转化为GA的基因簇(phgABC)。异源表达phgABC的全细胞转化实验证明PhgABC可以将PHB转化为GA。以稳定性同位素标记的PHB(2,3,5,6-tetradeutero-PHB and[carboxyl-13C]-PHB)作为转化底物,通过对产物GA的制备及其所含同位素的分析,证明了PHB的羧基分子内的迁移和保留,苯环上原有羧基从C1位迁移到了C2位,在这个过程中,三个基因phgABC缺一不可。本实验第一次从基因水平证实了羧基分子内迁移的现象。最后,将基因簇phgABC中的基因分别进行了异源表达和纯化,在化学合成了中间产物对羟基苯甲酰辅酶A(p-hydroxybenzoyl-CoA)之后,分别对这三个蛋白的功能进行验证,并详细测定了PhgA的酶动力学参数。PhgA,PhgB,PhgC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酰辅酶A羟化酶(p-hydroxybenzoyl-CoA hydroxylase),龙胆酰辅酶A硫脂酶(gentisyl-CoA thioesterase),对羟基苯甲酰辅酶A连接酶(p-hydroxybenzoyl-CoA ligase)。在这三个酶的顺序催化作用下,通过硫酯化合物的形成、苯环羟基化和硫酯键的水解这三步反应,将PHB转化为GA,最终完成羧基的分子内迁移,第一次从酶学水平详细阐述了羧基分子内迁移的每一步反应,揭示了PHB中羧基分子内迁移的本质其实是p-hydroxybenzoyl-CoA羟基化反应时引起的酰基辅酶A(acyl-CoA)的迁移。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对于目前已完成测序的菌株,基因簇phgABC只存在于芽孢杆菌中,并且菌株PHB-7a可能是通过基因水平转移的方式从另一株芽孢杆菌Bacillus butanolivorans AFS003229中获得phgABC。本文发现的羧基分子内迁移的模式与已知的氢原子和乙酸基团的迁移完全不同,后两者均是在单个加氧酶的作用下完成,并且不涉及硫酯化合物的生成。羧基分子内迁移模式的发现揭示了硫酯化合物在生物化学过程中新的作用,也揭示了微生物代谢芳香化合物的多样性。
其他文献
1900年在第二次数学家大会上,Hilbert提出了23个数学问题,其中第16个问题的后半部分是关于讨论多项式微分系统的极限环个数。它成为了近代动力系统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在众多数学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动力系统定性理论已经发展成为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并在机械、电讯、化学、生物、经济以及其他科学领域里的应用不断扩大和深入。本博士论文主要研究了动力系统定性理论、可积性理论和几何奇异摄动理论及应用。着重考
类比于三角范畴的粘合,左粘合,右粘合及三角范畴之间的正合序列,在Abel范畴中,也可以定义Abel范畴的粘合,左粘合,右粘合及Abel范畴之间的正合序列.两者之间虽有相似之处,却有本质不同.例如:三角范畴的粘合,左粘合,右粘合中每一函子均是三角函子且每一层均是三角范畴之间的正合序列;但这在Abel范畴中一般不成立.自然的问题是,若Abel范畴中(左,右)粘合中的函子是正合函子,则会有怎样的结果.通
近几十年来,人们发现在电子工程学、伴随有开关的电路、发生碰撞的机械工程、具有干摩擦的力学系统、控制论等各领域中对一些自然现象或工程技术的建模中存在非光滑的微分系统等.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注对非光滑的微分系统理论和应用上的研究.本博士学位论文主要研究分段光滑微分方程的定性理论.具体为平面分段光滑微分系统的分段光滑轨道等价的正规形;一维分段解析的周期微分方程任意阶平均法理论及其在平面分段光滑微分系统中
软物质系统在人类生产、生活中随处可见,包括液晶、聚合物、胶体、泡沫、以及生命体系物质(如DNA、细胞膜、蛋白质)等。软物质系统中的静电多体关联效应也是当前材料、物理等学科中的前沿研究课题。特别地,当软物质系统中存在复杂的电介质界面时,系统中还会产生所谓的介电效应。介电效应在许多软物质系统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方面的计算模拟非常困难,原因在于我们需要高效的三维变系数泊松方程求解器。本论文将主要
近年来,随着放射性核束装置和-探测装置的发展,对极端环境中(如角动量极限等)原子核的反应性质和结构的探索已成为现今核天体物理和核结构的前沿课题。原子核的激发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集体激发和单粒子激发。对于形变的原子核,单粒子激发的表现形式是准粒子激发,其中存在着一种寿命较长K值较大的准粒子激发态,称为高K同核异能态。这种高K同核异能态可被用于能源和武器方面的研究,因而成为核物理学中的热门课题之一。投
原子核基态性质与动力学演化的同位旋效应反映了介质中核子间有效相互作用的同位旋相关性,而介质中核子间有效相互作用的同位旋相关性在诸如放射性核束物理、宇宙中元素合成、致密星体等多个领域起到了关键作用。非对称核物质的状态方程反映了介质中核子间有效相互作用的特性,其同位旋相关部分由(高阶)对称能表征。本文中我们将原子核的基态性质以及动力学演化纳入到统一的Skyrme有效相互作用与Hartree-Fock自
原子核结构是原子核物理学的一个重要领域,主要研究原子核基态和低激发态的能谱、电磁跃迁和衰变(如α衰变、β衰变和奇异衰变)等性质。本文主要研究原子核结构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对原子核结构中系统规律的研究,包括对原子核质量、α衰变能和电荷半径的描述及预言;另一方面是对原子核壳模型的理论研究,包括壳模型的一个基础性问题(单轨道上的全同粒子给定总角动量的组态空间维数)和在壳模型的配对近似理论框架下研究N=
在飞行器结构动力学设计中,设计者通常选择增加结构刚度来避免气动弹性问题,但会导致结构重量增加,影响了飞行器的总体性能。主动气动弹性机翼(AAW)技术的出现为飞行器的设计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它通过现代控制技术驱动控制面偏转,主动改变机翼表面的气动载荷分布,从而改变系统的稳定性。主动气动弹性机翼技术能够使飞行器在减小机翼结构重量、减小气动阻尼、扩大飞行包线等方面获得收益,将成为未来航空技术中的一项关键
激光等离子体的参量不稳定性是制约激光受控核聚变的瓶颈之一。从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多种参量不稳定机制被提出来,并被广泛研究。例如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受激布里渊散射(Stimulated Brillouin Scattering,SBS)和双等离子体衰变(Two-plasmon decay,TPD)等。SRS发生在四分之一临界密度以下,由于产
随着超快激光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飞秒以及阿秒激光脉冲与物质相互作用已经成为人类探索物质微观结构及其运动规律的重要手段。利用这些激光脉冲的超快特性,人们能够对原子分子尺度上的超快运动过程进行直接观测和操控。超短强激光脉冲与原子分子的作用进入了全新的非线性区域,实验上发现了许多新奇的物理现象,如阈上电离,非次序双电离,高次谐波的产生,以及分子的阈上解离等。对这些新奇现象的不断探索推动着强场物理的蓬勃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