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低度炎症与内脏敏感性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lai_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与目的: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为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消耗大量医疗资源,带来巨大的经济及社会压力,但是FD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多个方面,因此,探究其发病机制对于此疾病诊疗有重大意义。胃肠道黏膜中的炎性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肥大细胞(Mast cell,MC)、淋巴细胞(Lymphocytes)等,其中嗜酸性粒细胞与肥大细胞是两种通过脱颗粒释放相关炎性介质的细胞,例如主要碱性蛋白(Major basic protein,MPO)、类胰蛋白酶(Tryptase)、血清素等,对胃肠道的感觉、运动、黏膜屏障功能有重要的调节意义,有些研究发现胃十二指肠嗜酸性细胞增多与FD密切相关,尤其是餐后不适综合征(Postprandial distress syndrome,PDS),炎性细胞可通过自身活化、介质释放引起下游效应并刺激局部黏膜中的传入神经发出疼痛信号,长期存在异常会使传入神经敏感,甚至诱导大脑功能发生改变,并经脑-肠轴的双向作用影响胃肠道自身功能;现有研究通过对功能性胃肠疾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FGIDs)患者行内脏敏感性测试,发现胃肠道症状的严重程度随着内脏敏感性增加而逐渐增加;此外,血清/血浆中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已在FGIDs得以广泛重视,促炎细胞因子与抑炎细胞因子的失衡会促使炎症的发生与发展,反作用于肠神经系统(Enteric nervous system,ENS)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引起精神心理的异常改变,有利于症状的持续存在,但目前黏膜中细胞因子具体情况仍不明确。故而,本研究旨在探究FD中胃十二指肠低度炎症、内脏敏感性及黏膜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以及三者之间有无关联,为FD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1.选择于2017.10—2018.10就诊泰安市中心医院消化内二科门诊,并符合ROME IV诊断标准FD共36人,根据ROME IV诊断标准分为:餐后不适综合征及上腹痛综合征(Epigastric pain syndrome,EPS)2组,分别为20人与16人;并在我院选取健康体检者共20人作为对照组,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通过,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2.符合入组标准的FD组、对照组进行饮水负荷试验,将上腹部初次感知到感觉(阻塞、膨胀等)时饮水的量(ml)定义为初始感知阈值(Initial perception threshold,W1),将出现明显的持续的无痛性中度上腹饱胀等不适时饮用水量(ml)定义为不适阈值(Discomfort threshold,W2);3.FD组及对照组病人均行胃镜及活组织检查,分别钳取十二指肠球部(Duodenal bulb,D1)、十二指肠降部(Duodenal descending,D2)、胃窦(Gastric antrum,G)黏膜各2块,置于福尔马林溶液中保存;4.对钳取的黏膜行石蜡固定等处理后,再行H-E染色及甲苯胺染色以观察每5个高倍镜下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数量;免疫组化方法测量黏膜中IL-10(Interleukin10)、IL-1β(Interleukin 1β)、IL-6(Interleukin 6)三种炎性介质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1.FD组初始感知阈值、不适阈值均低于对照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FD组嗜酸性粒细胞D1、D2、G部位与对照组相比计数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肥大细胞G部位较对照组计数增高,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嗜酸性粒细胞与初始感觉阈值、不适阈值有相关性。3.IL-10在PDS组D1、G部位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促炎细胞因子IL-1β在PDS、EPS组的D1、D2部位均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G部位仅在PDS组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IL-6在EPS组D2、G部位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FD患者较健康人的内脏敏感性明显增高。2.FD患者胃十二指肠黏膜嗜酸性粒细胞与内脏高敏感相关。3.FD患者患者胃肠道黏膜存在促炎细胞因子与抑炎细胞因子的失衡。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复发性急性胰腺炎(RAP,Recurrent acute pancreatitis)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征,以指导治疗,预防复发,改善RAP患者的转归、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6年的住院治疗的急性胰腺炎(AP,Acute pancreatitis)患者共519例,根据是否存在胰腺炎复发,分为首发组、复发组,采集两组患者住
本文主要利用随机控制理论、动态规划原理、随机分析等数学工具分别在经典风险模型和二元相依索赔风险模型的扩散逼近下研究具有模糊厌恶态度的保险公司随机时间退出的最优投资―再保险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介绍本文研究背景、意义及研究现状,并简述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金融市场和各种风险模型.第三章,在经典风险模型的扩散逼近下研究保险公司随机时间退出的鲁棒最优投资―再保险问题.市场监管禁止保险公
目的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内分泌系统肿瘤,近年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未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差、易转移,分化型甲状腺癌有部分患者亦出现诸多后遗症。甲状腺癌的分子机制还未完全明晰,对一部分甲状腺癌还不能早期诊断。研究发现,端粒酶在部分甲状腺癌肿瘤组织中高表达,端粒酶逆转录酶(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TERT)是端粒酶的主要功能单位。据报道TERT启动子突变以及甲
研究目的:通过收集青年男性心肌梗死患者与非冠心病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及各项化验、检查指标,探讨青年男性心肌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指导青年男性心肌梗死早期预防、预测、诊断、病情评估与治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0月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青年男性(定义为年龄≤45岁)共204例:其中根据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共筛选出心肌梗死102例(NSTEMI 21例,STEM
学位
学位
目的:探讨不同临床特点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其临床意义与预后的关系,建立免疫预后评估模型,对NSCLC患者临床免疫调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资料完整的初诊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51例,作为支气管肺癌组,其中患者平均年龄63.72±8.34岁;男性36例,女性15例;吸烟23人,不吸烟27人;腺癌44
背景: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亚临床甲减)是指血清促甲状腺激素水平高于正常上限,而血清游离甲状腺激素水平在正常范围的甲状腺疾病。其发病率与年龄及性别有关,有研究显示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且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大量的研究表明,TSH存在广泛的甲状腺外多器官组织作用,尤其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有研究表明亚临床甲减可通过影响脂代谢平衡、损伤内皮细胞功能等进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痫与非难治性癫痫及对照之间的lncRNA差异表达谱,探索lncRNA在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挑选差异表达明显且有疾病鉴别意义的lncRNA作为难治性癫痫的潜在标志物。方法根据诊断标准和相关分类标准选出难治性癫痫患者、非难治性癫痫患者各5例,并选取3例健康志愿者做对照。清晨空腹采静脉血,提取全血RNA,样本检测合格后进行RNA-seq。得到数据后初步分析,剔除不合格的数据。对l
目的乳腺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筛查和诊断越来越重要,而不同的医学成像方式对乳腺病灶的检测效果各异,如图像显示、密度和信号等。因此,设计多功能、多模态乳腺体模对多种不同医学成像方法的定量和定性评估至关重要。本文旨在:1.探讨不同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塑化剂混合比的等效组织材料(tissue-mimicking materials,TMMs)的机械性能(如:泊松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