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尚书学文献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asd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经学历来为学者轻视,然而通过搜辑各地方艺文志、各图书馆藏书目录等典籍,可以发现,明代尚书学及包含尚书学的著作达1336种,至少在数量上并不算衰微。这些著作可以分为传说、单篇、专著、文字音义、群经等类;按照时间,分可为三段,前期为洪武元年至宣德十年,中期正统元年至隆庆六年;后期万历元年至崇祯十六年。传说之属超过总数的40%,多为讲解大意,疏通文句,或逐句解释经文,而不细加研究。其中以讲义等命名的著作大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的确为蒙童训解之书,二是举业书,主要讲如何破题、解题等。劄记一类著作属于记录读书时的思想感受的随笔。汇解之作多是为方便士子或子弟阅读,多为科举而作,也时有发挥己意处。明人解经不注重考证训诂、考察名物制度,而往往随文敷衍大义,臆说者多见。其原因,首先明代科举考试以八股取士,对考试内容有严格限定,限制了士子思想,也导致士人不读原典。另一方面是《四书五经大全》的颁布,造成士予争相偷工减料、投机取巧。实际上,在以科举为读书目的的大环境下,明代涌现出了一批较有价值的尚书学著作,推动了此后经学的进步,其正确的方向、科学的研究方法及显著的学术成就都为清代考据学打下了基础。明代单篇研究中以《禹贡》和《洪范》居多。明儒多把《禹贡》看作地理学专著,研究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单纯研究经文到力求通经致用、由考辨地理学著作到作为改革改变经学局面、甚至是强兵富国的工具的过程。《洪范》研究的成就远不能与《禹贡》相比,其相关著作关注的往往不是内容本身,而是卜筮、五行,将重在论述君道的帝王之书变成江湖术数一类。群经类著作有500多种,然而在整体繁荣的表象下,真正有价值的著作较少。在这些著作中多有随意命名者,这也是明人经学给人印象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明初尚书学以朱子学为宗,在洪武年间能够做到通致用,将尚书学研究与治国安邦相结合;到永乐年间,尚书学开始变化,几乎不出蔡沈《书集传》。明中期以后,由于政治、经济、思想环境的影响,阳明心学日益发展,朱子的影响逐渐减弱,出现了大量反对蔡沈《书集传》的著作,内容上也逐渐流于空疏。杨慎等人为代表的经学家逐渐兴起,他们倡导文学,却也造成炫奇、炫博的潮流。后期的尚书学整体上商业化倾向更加明显,同时,许多有识之士开始强调通经致用,主张学习汉学。明代尚书类著作最多的是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四省,大约占到总数的60%。而广大的西南、西北、东北等地著述则极少,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沿海多内陆少的特点。明代的尚书学带有强烈的平民色彩,经历了从小众到大众,由圣入凡的过程。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主蔡沈《书集传》而兼采众说,有较强的随意性,数量多面精品少,为科举而著者较多,具有很强的商业化倾向。明代尚书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清代考据学之所以的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借鉴了明人的经验与教训。
其他文献
<正>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重在读,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课堂上,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默读、轻声读、朗读等来理解、积累、内化课文语言,把握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影响,进一步确保预防接种的安全、准确和高效。方法采用回顾对比分析的方法,选取2014年在我中心接受预防接种的0~12月龄儿童1
<正>小学生的课外作业问题,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问题。这里所说的课外作业,又称家庭作业,是教师正式布置的,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的学习任务。
<正>经过反复探索、实验,针对现行人教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的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中的实验2-2"氢氧化钡晶体与氯化铵晶体混合反应",笔
<正>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英语学习的重点已从词和句子逐步转向句子和语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语篇教学策略,既可以帮助学生弄清词与句、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正>铜与浓、稀硝酸反应是高一化学的重要实验,有助于帮助学生探究硝酸的强氧化性。在现有新课程教材的实验装置中,反应需要在通风条件下进行,操作起来不够简便,仍会造成一定
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然而“减负”却受到方方面面的顽强抵制。本文认为目前中小学学生的减负已遭遇囚徒难题 ;目前中国人均GDP还相当低 ,高等教育资源
期刊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钢铁行业能源消耗量巨大,约占全国工业总消耗量的15%,究其原因,一方面,钢铁行业本身是能源密集型产业,消
NCM和氏璧化工集团作为中国化工分销行业领军企业,旨在为国内企业提供各类化工原材料产品及专业服务。和氏璧化工在业界被评为“化工界的沃尔玛”,旨在为国内的客户提供从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