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化和民间化的伦理表达话语互动——“非改编系”潮州歌册中的民间信仰书写分析

来源 :汕头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zl113205834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潮州歌册是一种流行于广东潮汕地区的民间说唱艺术。它的文本部分(TeochewKoa-chhehBooklets)可以视作一类民间通俗文学,目前发现约有200种,绝大部分改编自主流小说、戏曲、历史演义等,约有10部(占比5%)取材于潮州本地的历史、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这部分被命名为“非改编系”潮州歌册是原创性较强的潮州歌册。
  作为一种文献史料或文学艺术也好,作为一种说唱艺术也罢,它都或多或少在改编、创作的过程中渗入了明清时期潮州地方的民间生活方式、以及民间思维方式,这些都值得关注和思考。从1940年代开始,潮州歌册开始进入创作、搜集和基础研究阶段,这些研究涉及到版本、结构艺术、目录确定等;虽说进入到1980年代的新研究时期,潮州歌册开始有了多角度的研究,但在被关注的八十多年间,潮州歌册在文体学上仍没有较明确的次级划分;另外,仍没有人对文本部分当中民间信仰的书写情况做出分析,并得出结论。因此,笔者将通过分析多部潮州歌册的改编渠道,区分出“改编系”与“非改编系”潮州歌册,并得出作品目录,使得在尽可能减少制度化儒教的影响前提下,对“非改编系”潮州歌册做出伦理表达话语与道德流动情况分析,继而更好地探讨以下问题:作者如何通过民间信仰的书写来塑造“非改编系”潮州歌册——这一真正属于潮州人自己创作的潮州歌册的?
  本文共6章,外附结论/余论1章。“第一章研究现状综述”主要论述两个问题:一是对潮州歌册学术史的简单梳理,包括对创作、梳理、基础研究和新研究4个阶段的探讨;二是对民间信仰制度化、民间化研究的学术史整理,包括宗教学、人类学、民俗学和文化诗学(宗教诗学)等领域对这两大倾向的讨论。
  “第二章如何界定‘非改编系’潮州歌册及相关概念”是“非改编系”潮州歌册民间信仰书写情况的文体学依据。该章将从潮州歌册存量、来源分析,以及潮州民间文学内部界定的角度入手,清晰界定“非改编系”潮州歌册以及相关概念,从而为更好地探讨“非改编系”潮州歌册民间信仰书写出现的制度化、民间化的伦理表达话语、道德流动情况奠定文体学上的依据。
  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这一部分基于第二章罗列出的“非改编系”潮州歌册目录,对其中涉及民间信仰书写(其余5部没有或极少出现民间信仰书写)的5部潮州歌册进行伦理表达话语、道德力量流动的分析。经过对其细致、专注的分析,本文认为“非改编系”潮州歌册的民间信仰书写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反抗模式,民间化力量、伦理试图取代制度化力量、伦理,但均以挑战失败。除了《饶安案》之外,《吴忠恕》和《柳知府》同样属于这种模式;二是苏六娘模式,制度伦理向民间伦理暂时妥协,这类模式只有《苏六娘》做得尽善尽美;三是合一模式,民间信仰很好地将个体命运、情感和制度道德、力量合二为一。这类模式可以借鉴的模式有《玉花瓶》一部。这三种模式不仅可以反映出潮州歌册的作者在创作时,面临着一种由官方道德和民间道德斗争所引发的纠结、无奈和痛苦的情愫,还可以反映“非改编系”潮州歌册是如何被作者创作出来的。此外,这三种模式的得出,可以为说明在明清潮州地方社会中,民间信仰在“官方-地方”关系中所扮演的特殊地位提供了较丰富的文学依据,并可以辅助回答“潮州民间力量为何会比较强悍?”、“明清潮州民间力量在文本中的面貌是怎样的?”等历史问题。最后,笔者认为,《苏六娘》被认为是唯一一部成功的“非改编系”潮州歌册(甚至是整个潮州歌册文本体系)作品,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没有像《玉花瓶》那样,融合了个体、制度道德和力量,也没有像《饶安案》、《柳知府》等一样,试图取代、战胜对方,而是借助民间信仰的形式,在原有伦理道德框架内创造出一种合理化的、被承认的伦理道德。
  本文没有人类学、宗教学研究上的野心。它既规避了古代文学研究中对于考据、校勘等正统思路的过度强调,也没有重蹈潮州学民俗学化的境地。从伦理表达话语入手,配合文体学的分层,用一种全新的角度研究真正属于潮州人创作的“非改编系”潮州歌册文本部分。这或许将使潮州学界和古代文学界多得些前所未有的新的光芒。
其他文献
1选种  应首选抗病性较强的大棚黄瓜品种,并且具有一定的抗旱、早熟、高产能力,例如东方亮剑、芦比白黄瓜等品种,不仅经济效益较高,且适合大棚种植。 2栽培技术  2.1育苗  在育苗过程中,应重视温度和土壤对育苗的影响,其中40~50 d的苗龄最为适宜,地温对瓜苗根系的生长具有一定影响,当地温为12℃时可以定植,确保根系的生长环境,并且播种期应符合秧苗生长规律。使用腐熟圈肥和没有种植过黄瓜的土壤制作
期刊
1方法分析  1.1选择油松育种资源的方法  选择油松优树。优良种源是选择油松优树的基础,先完成优良林分挑选,接着在林分中挑选良好类型,最终完成优良单株挑选。优选油松个体时,应以选择2倍标准差作为基础,操作方法为选择符合条件的0.4 hm2土地作为标准地,测量树木,选优标准为2倍林分平均胸径,且优树生长量要在0.9 cm以上、高年均生长量应在0.5 m以上。  1.2观测油松无性系开花结实生物学特
期刊
随着世界信息时代步伐的加快,品牌国际化已成为不可抗拒的潮流,为阻击国际品牌抢滩本土市场,国内运动品牌必须走出国门,实施品牌国际化策略,建立全球品牌。然而建立全球品牌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管理水平、资金实力、企业规模、国内政策、文化差异等,一家企业又该如何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冲击,如何在经济信息化时代下建立自己的品牌,使自己的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潮中向前发展?  先驱者的"暂别"  一直以来,中国运动品牌海
期刊
林业建设对于林业资源保护及生态环境改善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前林场建设工作中,生态公益林建设是重要的林区建设内容,通过生态公益林建设能够合理完善林业结构及提升林业生态效益。淄博市临淄区垢皋林场是国有生态公益性林场,对山东省的林业建设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分析了生态公益林抚育技术要点,同时阐述生态公益林技术应用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期指导当地生态公益林建设。 1生态公益林及其抚育管理价值  生态
期刊
鲁迅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深刻的联系:他不仅进行了大量抄古碑、校古书等实际工作,而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寻着“中国的脊梁”。章太炎对鲁迅如何处理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鲁迅研究和章太炎研究之间的交流互通并不充分。因此,本文尝试以《故事新编》为切入点,探析鲁迅对章太炎诸子学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希望能够在研究领域内可以起到一定的填补空白的作用。
  绪论部分首先概述近代诸子学的兴起及其意义,并将儒学还原到与先秦其他学说相平等的地位。再从章太炎的“战斗的精神”和“文学复古论”两个角度论及
《佛说观佛三昧海经》是敦煌诸多写本佛经中的一部。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从文献学的角度出发,它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本文共五章,分别从写卷叙录、残卷缀合、俗字及异文整理、疑难词语考释等立足点对该写本佛经进行较为系统的观察研究。
  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敦煌本《佛说观佛三昧海经》的概况及研究现状。
  第二章叙录,对敦煌写本文献中现存的43件《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一一进行客观描写,内容主要包括每个写卷的收藏机构、残缺程度、行款、书法、起止、题记内容、定名、对应《大正藏》的页码等。
  第三章残
维克多·雨果和让·保罗·萨特是法国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人道主义作家。二者通过小说呈现出不同时代人物的生存状态,并且在再现人物生存境况的同时,富含深刻的人道主义的思考。在以二者为主要代表的法国人道主义思想的发展过程中,萨特在继承雨果传统式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又结合时代背景和自身思考,极大地丰富了解放人、发展人的现代人道主义。因此,本文主要从雨果与萨特小说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切入点,整体从三个部分进行比较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根据雨果和萨特小说中对人的“尊严、平等和完整”的共同关注,分析雨果和萨特小说中体现
1向日葵生长需求  第一,对温度的需求。向日葵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较高,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其生长速度的变化,一般情况下,出苗阶段的向日葵最佳生长温度为5℃,抽芽阶段的向日葵最佳生长温度为7℃,开花授粉阶段的向日葵最佳生长温度为20~26℃。第二,对水分的需求。一般情况下,向日葵需水量较少,但在生长过程中仍然离不开水分,需根据向日葵生长速度、本地气温变化等供应充足的水分,确保向日葵顺利结实。第三,
期刊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戏剧理论家如格洛托夫斯基、布莱希特、彼得·布鲁克等的翻译著作传入中国,林兆华、牟森、孟京辉等人开始在西方戏剧理论家的影响下对戏剧作品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使之与传统戏剧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美学特色,其中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戏剧中心的消解。本文将选取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先锋剧坛上最活跃的剧作家孟京辉所导演的戏剧作品进行探究,充分探讨戏剧中心消解的情况。
  本文第一章探讨戏剧中心的消解进程。首先阐述戏剧美学从中心论到反中心论的演变过程,从一开始对剧本、语言逻辑和人文价值的关注,
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农业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当前,玉米种植面积与产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云南省南华县玉米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量的45%以上,但因为其基础设施问题导致玉米生产效益相对较低,因此,可以运用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对地表进行覆盖和微地形的改造,属于一种新型的农田耕作技术。 1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概述  1.1玉米种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内涵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确保玉米产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