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oSP模型的系统性风险与持续性研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fw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经典系统性风险度量模型主要基于机构对系统的同期影响,忽视了风险传染过程存在的滞后效应,从真实的证券市场情况来看,这类方法备受挑战。2015年,中国股市异常波动并且多次出现“千股涨停或千股跌停”现象,2016年又出现触发熔断机制的情况,充分反映了系统性风险的破坏力之大和传播范围之广。众多学者试图探索风险传染的真实状态并尽可能准确度量系统性风险的大小,这也是本文重点关注的问题。金融危机的频发,让系统性风险的定义也在不断更新,FSB、IMF和BIS(2009)在向G20提交的报告中将其定义为部分金融行业或整体处于极端风险时,大量金融机构陷入瘫痪并将实体经济带入危机的风险。关于系统性风险的度量方法是学者们重点研究的问题,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方面从宏观角度出发,选取合适指标构建综合指数反映系统压力情况,如Oet等(2011)提出的克利夫兰金融压力指数;另一方面是基于微观层面的模型法,如Adrian等(2010)在VaR基础上,分析了金融机构之间风险溢出效应,提出了CoVaR模型。上述方法均未考虑风险溢出的滞后效应。关于如何将风险传染的时滞性纳入模型从而完整地度量系统性风险,学术界暂时没有定论,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在CoSP模型基础上,考虑不同滞后天数下溢出风险的大小,并从风险大小和持续时间两个角度刻画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贡献,最后利用回归分析寻找影响风险指标的因素。文章选用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在2008年1月至2018年9月期间日收益率数据,分别针对六个行业指数滚动计算CoSP。采用平均超额CoSP和溢出久期度量单个机构的系统性风险贡献度及其持续时间,通过描绘代表性机构在危机前后两个样本期Fitted CoSP的变化,验证了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存在显著的滞后效应。接着,将全样本机构按照风险指标值进行排序并分析风险溢出差异,对比四种风险指标的动态变化情况发现CoSP指标具有一定程度的预警功能。之后,通过各行业系统重要性机构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来反映各个系统的脆弱性。最后,采用面板回归研究系统性风险大小及持续时间的影响因素。我们主要得出了以下几点结论:(1)我国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过程普遍存在滞后效应,考虑滞后效应的风险指标平均超额CoSP和溢出久期能够较为准确地测量风险。(2)不同时期下,异质性机构的风险贡献不同,不同行业风险敞口不同。正常时期银行引发的系统性风险较大且自身承受的冲击也较大;而股灾时期保险机构系统性风险贡献较大,非金融行业更易受到冲击。(3)正常时期银行的溢出久期最长,银行板块受到冲击的持续时间也最长;股灾时期保险机构的溢出久期最长,非金融板块受到冲击的持续时间较长。(4)宏观审慎政策的制定既要考虑溢出效应的大小,也要重视溢出效应的持续时间,还需关注机构类别和系统类别的异质性。(5)机构的规模对系统性风险贡献及久期有显著影响,监管机构对此加以重视。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既往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金融机构对系统性风险的同期影响,忽视了风险传导过程存在滞后效应,我们将这种滞后效应考虑在内,并基于多个维度进行建模分析,度量结果更加客观。(2)传统的系统性风险度量指标往往以银行业或整个金融行业为研究对象,本文将金融企业和非金融企业纳入一个整体框架,使得分析结论更具有现实意义。(3)目前的研究仅关注了机构对系统的风险贡献度大小,忽视了这种冲击的持续时间,我们从平均超额CoSP和溢出久期两方面来描述风险的大小和持续时间,是一次很好的运用尝试。由于知识、能力和时间限制,文章仍有不足之处:(1)建模时仅考虑了约十年的收益率数据,运用到实际情况时应该考虑使用更多的数据样本或者对数据进行实时更新。(2)可以将不同行业间的风险传染纳入考虑,得到更加丰富合理的结论。
其他文献
随着当今社会对资源的需求,单一材料的应用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的生产需求,通过对不同性能的材料进行相互组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弥补各自的不足,扩大其应用范围,在航
本文研究区块为松辽盆地南部乾安地区,其主力目的层为泉四段扶余油层,主力目的砂组为泉四段Ⅰ砂组和Ⅲ砂组。目的层受T2低频强反射屏蔽影响严重,泉四段Ⅰ砂组和Ⅲ砂组层间反
本论文所述工作主要致力于通过对新型吡啶亚胺镍催化体系和吡啶二亚胺铁、钴催化体系进行设计和修饰,力求提高催化剂在乙烯聚合过程中的催化活性和热稳定性,制备得到超支化聚
一站多井采油系统是一种以液力驱动往复泵为基础,结合了液压技术与采油技术的新型采油系统。该采油系统利用高压液体传动取代了抽油杆传动,不仅解决了有杆采油设备的杆管偏磨
卟啉、酞菁类化合物是封闭且连续的18π电子共轭体系,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因其独特的光、电、催化等特性,常作为光敏剂和催化剂,用于肿瘤诊断、治疗和仿酶催化研究。本论文基于烷基氨基取代酞菁构建光热转化颗粒,研究其光热性能;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ZIF-90平台构建鲁米诺化学发光系统,研究化学发光用于葡萄糖检测和肿瘤治疗。首先,我们
代数的分类问题是代数结构研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对特征零域F上满足β(L)=m-n和β(L)=m-n+1的m-维非交换n-李代数的结构进行分类,其中β(L)是非交换n-李代数L的Abel理想的最大维数.首先研究β(L)=m-n+1时n-李代数的结构,且分别对满足dim L1=1,2和3的n-李代数进行分类.证明了当中心Z(L)含在导代数L1时,n-李代数L满足m-n+1/2≤
近年来,对于泛函微分方程的研究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目前对于泛函微分方程的研究多为解的存在性、极值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的结果,而对于解的收敛性研究相对较少,因此,研究泛函微分方程解的收敛性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应用比较原理、拟线性化方法和微分不等式,研究了几类泛函微分方程.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了具有非线性边值条件的泛函积分微分方程.通过定义泛函积分微分方程的非线性边值条件的耦合上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商务平台也迅速地发展起来,直到今天,电商领域已经进入红海阶段,各电商平台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以往的流量红利优势也正在逐渐消失,在这个背景下,淘宝上的很多卖家也面临着经营上的困境,相当部分的卖家商品销量非常惨淡,这对于卖家来说是比较致命的,如果持续下去很可能会陆续倒闭。因此本文研究淘宝网商品销量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通过整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以信号理论
无线携能通信技术是近几年新兴起的一种绿色通信技术,能够充分挖掘潜藏在射频信号中的能量。在不影响用户正常解码信息的前提下,该技术能够有效将射频信号转化为直流功率,为能量受限设备供电,目前已经成为了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然而,频谱资源的稀缺以及信道衰落等因素的存在,限制了无线携能通信技术的发展。此外,由于无线通信网络的广播特性,用户的个人信息极易被窃听者截获,因此保证用户信息安全也成了携能通信技术所面临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如何能够妥善地解决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是推动国家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想要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