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isorders,PFD)患者的心理社会状况,探讨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定针对女性PFD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CBT)方案,应用于PFD患者,评价其疗效,为女性PFD患者的心理社会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分为两部分。研究一,从2019年4月~2019年5月新疆阿拉尔和石河子两个地区参加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筛查的参与者中选取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其中PFD患者109人设为PFD组,非PFD患者109人设为对照组,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盆底功能障碍问卷简表(PFDI-20)、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艾森克个性测验(EPQ)、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社会支持量表(SSRS)、生活事件量表(LES)测量,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在各量表得分上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PFD组患者各因素间的相关性,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PFD的影响因素。研究二,于2019年8月~2019年12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用掷硬币法从前来进行盆底康复治疗的PFD患者中随机选取60人,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干预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认知行为治疗。干预前行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EPQ、LES、PFDI-20、HAMD、HAMA、SSRS、SCSQ评估,干预四周后再行PFDI-20、HAMD、HAMA、SSRS、SCSQ评估。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前、后各量表得分的组间差异,用配对t检验或非参数配对检验(Wilcoxon检验)比较干预组和对照组组内干预前后的差异,评价认知行为干预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结果第一部分:(1)PFD组和对照组在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文化程度、产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PFD组PFDI-20总分(Z=-8.231,P<0.001)及三个分量表POPDI-6(Z=-4.401,P<0.001)、CRADI-8(Z=-3.467,P=0.001)、UDI-6(Z=-10.478,P<0.001)得分均高于对照组。(3)PFD组HAMD总分(Z=-3.093,P=0.002)、HAMA总分(Z=-2.918,P=0.004)均高于对照组,PFD组抑郁程度(Z=-3.195,P=0.001)、焦虑程度(Z=-3.360,P=0.001)均比对照组严重。(4)PFD组消极应对得分(t=-2.901,P=0.004)、神经质得分(Z=-2.017,P=0.044)、负性生活事件分高于对照组(Z=-2.018,P=0.044)。(5)PFD组社会支持总分(t=-2.286,P=0.023)、主观支持因子得分(Z=-2.012,P=0.044)、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Z=-3.442,P=0.001)均低于对照组。(6)PFDI-20得分与HAMA、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HAMD得分与HAMA、消极应对、神经质、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HAMA得分与消极应对、神经质呈正相关;消极应对得分与神经质得分呈正相关;神经质得分与负性生活事件得分呈正相关。(7)HAMD(OR=2.150,95%CI=1.044~4.428)、HAMA(OR=2.085,95%CI=1.101~3.948)、消极应对(OR=1.830,95%CI=1.016~3.295)是PFD的危险因素,SSRS(OR=0.472,95%CI=0.247~0.901)是PFD的保护因素。第二部分:(1)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在年龄、BMI、文化程度、EPQ和LES量表得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PFDI-20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PFDI-20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7.575,P<0.001;Z=5.101,P<0.001);且干预组PFDI-20得分小于对照组(Z=-2.961,P=0.003)。(4)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HAMD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HAMD得分较干预前降低(t=5.385,P<0.001);且小于对照组(Z=-3.016,P=0.003)。(5)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HAMA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HAMA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t=10.317,P<0.001;t=4.569,P<0.001),且干预组HAMA得分小于对照组(Z=-4.422,P<0.001)。(6)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SRS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SSRS总分(t=-3.839,P<0.001)、主观支持因子得分(t=-3.813,P<0.001)、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t=-2.400,P=0.023)均较干预前升高;且干预组SSRS总分(t=2.208,P=0.031)、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得分(Z=-2.354,P=0.019)大于对照组。(7)干预前,干预组与对照组SCSQ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后,干预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干预前(t=-5.089,P<0.001)、消极应对得分低于干预前(t=3.419,P=0.002);且干预组积极应对得分大于对照组(t=2.100,P=0.040)、消极应对得分小于对照组(t=-2.123,P=0.038)。结论1.PFD患者相比较普通人群,盆底症状明显,其心理社会因素具有一定特点,PFD患者存在一定的抑郁、焦虑情绪,性格具有神经质特征,采取消极应对方式的较多、社会支持较差,遭遇较多负性生活事件。PFD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之间及其与PFD的症状之间有一定相关性。抑郁、焦虑、消极的应对方式是PFD的危险因素,良好的社会支持是PFD的保护因素。2.认知行为干预可以改善PFD患者的盆底症状,提高PFD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PFD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提高PFD患者的社会支持以及增加对支持的主观感受和利用;使患者对事件的应对方式偏向于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