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系包虫病临床研究与IL-10在包虫病大鼠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来源 :新疆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gwei521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人类囊性包虫病,是由于细粒棘球蚴引起,在世界许多地方成流行病,尤其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较多,包括中国北方。包虫病最多发生于肝脏,肾脏也会被包虫侵犯。由于肾脏包虫病症状不明显,且发病率不高,故肾脏包虫病诊断也常常被忽视。本研究探讨泌尿系包虫病的临床及人口学特征,总结泌尿系包虫病的临床治疗方法,并提出泌尿系包虫病规范化诊断及治疗。  病人与方法:回顾分析自1983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一附院住院治疗的连续21例病人,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泌尿系包虫病。总结21例包虫病病人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  结果:  大部分病人的年龄均在13-48岁左右,其中肾囊性包虫病18例,腹膜后囊性包虫病1例,肾上腺泡状包虫病2例。泌尿系包虫病人主要临床症状:腰痛及上腹痛17例(81%)、肾区叩击痛7例(33.3%)、腰腹部包块2例(9.5%)、发热4例(19.0%)、棘球囊尿1例(4.8%)、无症状3例(14.3%)。所有病人均无过敏性休克发生。血清学诊断泌尿系包虫病的阳性率为92.9%,术前B超诊断包虫病的阳性率为60%,术前CT诊断包虫病的阳性率为73.7%。术前临床正确诊断泌尿系包虫病占66.7%。治疗行单纯包虫内囊摘除术15例,内囊摘除加部分外囊切除术1例,完整外囊剥出术1例,肾部分切除术2例,肾上腺全切术2例。术后有7例出现漏尿,均经留双介管或三月后自愈。随访11-180月,21例未见有肾包虫病复发,但4例多器官包虫病有肾外复发。  结论:  泌尿系包虫病多见于青壮年,腰痛、肾区叩击痛是泌尿系包虫病最常见的非特异性症状。提高术前包虫病的正确诊断率是泌尿系包虫病面临的主要问题。由于泌尿系包虫囊肿结构与肝包虫相似,因此WHO包虫病协作组关于肝包虫病治疗指南也适用于泌尿系包虫病的治疗。对泌尿系包虫病的规范化治疗,可提高对此病的诊治水平,并有利于此病的科学评价。  目的:  囊性包虫病所致的过敏反应在临床上时有发生,发生后情况较紧急,处理不及时,可致患者死亡。尽管手术中严密防护,提前应用激素,但仍有较严重的过敏反应发生。国内外有很多关于囊性包虫病的免疫学研究,证实在大部分活动性囊性包虫病患者及实验动物中均存在较高的IL-4及IL-10细胞因子。IL-10细胞因子主要是发挥免疫调节的细胞因子,有抑制过敏反应的功能。慢性寄生虫感染,宿主体内普遍有较高的IL-10,宿主处于免疫耐受状态,而这种免疫耐受状态使宿主在过敏反应中有保护作用。本研究探讨感染包虫大鼠过敏反应后细胞因子IL-4、IL-10、IL-17、IFN-γ、IgG1、IgE的表达,研究包虫病大鼠过敏反应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是否包虫病感染对大鼠过敏反应有保护作用,及IL-10在包虫病大鼠过敏反应中所起的作用,为临床包虫病过敏患者提供免疫治疗方案。  方法:  用Wistar大鼠接种细粒棘球蚴包虫,5000个头节,第一次接种一周后,第二周接种5000个头节,经腹腔注射接种。正常大鼠接种时用盐水,8月后用盐水假致敏。包虫病组大鼠接种时用细粒棘球蚴头节,8月后用盐水假致敏。包虫致敏组用细粒棘球蚴头节接种,致敏时用细粒棘球蚴包虫囊原液致敏。IL-10抗体阻断组用细粒棘球蚴头节接种,8月后,在致敏前两天,每天用IL-10抗体,2ug,腹腔注射,一天一次,第三天用细粒棘球蚴包虫囊原液致敏。用ELISA法检测大鼠致敏后血清中IL-4、IL-10、IL-17、IFN-γ、IgG1、IgE的水平,结合大鼠过敏后肺组织病理上的改变,分析大鼠致敏后细胞因子的变化与过敏反应的关系。  结果:  用细粒棘球蚴头节两次接种Wistar大鼠,可使大鼠包虫病成功率达84.1%。用细粒棘球蚴头节只一次接种Wistar大鼠,包虫病成功率仅有37%。通过大鼠肺组织病理石蜡切片检查,包虫致敏组大鼠与IL-10抗体阻断组大鼠肺组织标本均发生:肺间质及血管旁组织明显的水肿,毛细血管管腔充血。PAS染色见细支气管粘膜下有粘液蛋白生成。包虫致敏组大鼠与IL-10抗体阻断组大鼠,与正常对照组大鼠肺组织病理改变上有显著的区别。正常对照组大鼠肺间质不增宽,无水肿。说明包虫致敏组大鼠与IL-10抗体阻断组大鼠发生了明显的过敏反应。但包虫致敏组大鼠与IL-10抗体阻断组大鼠在肺组织病理上改变差别不大。包虫病大鼠组正常对照组相比,IL-4呈升高趋势(0.0285±0.00240 vs0.0229±0.00227, p<0.05)。IL-10、IgE在长包虫组中亦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0.0918±0.02397 vs0.0731±0.01643,p<0.05。2.2597±0.2001 vs1.0223±0.25748,p<0.05)。而IL-17、IgG1与IFN-γ在长包虫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IL-17,0.0752±0.0440 vs0.0839±0.03891,p>0.05。 IgG1,0.1158±0.02738 vs0.0894±0.01297,p>0.05。IFN-γ,0.0595±0.03286 vs0.0433±0.00355,p>0.05)。说明在长包虫组中IL-4、IL-10、IgE增高,此时包虫病大鼠处于Th2免疫反应优势应答中,处于免疫抑制状态。大鼠发生过敏反应后,IL-4、IL-10、IgG1、IgE在致敏组中高于长包虫组,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IL-4,0.0312±0.00294 vs0.0285±0.00240,p<0.05。IL-10,0.1224±0.02394 vs0.0918±0.02397,p<0.05. IgG1,0.1497±0.06714 vs0.1158±0.02738,p<0.05. IgE,2.5360±0.25455 vs2.2597±0.2001,p<0.05)。而IFN-γ、IL-17在致敏组与长包虫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过敏后,IL-4、IL-10、IgG1、IgE增加,IgG1与IgE可能一起参加了过敏反应。IgG1可通过非经典过敏反应途径参与过敏反应。IL-10增加,可能为过敏后机体反馈性的增加IL-10,对抗IL-4、IgG1、IgE的增加,来减轻过敏反应。应用IL-10抗体阻断大鼠体内IL-10后,IL-10抗体阻断组与包虫致敏组相比较,IL-4、IL-17、IgE细胞因子升高,有统计学意义(IL-4,0.0329±0.00203 vs0.0312±0.00294,p<0.05。 IL-17,0.1165±0.05723 vs0.0860±0.03318, p<0.05。IgE,2.7488±0.25417 vs2.5360±0.25455,p<0.05)。IL-10血清水平在IL-10抗体阻断组中比包虫致敏组低,有统计学意义(0.0799±0.01576 vs0.1224±0.02394,p<0.05)。而IFN-γ、IgG1在此二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应用 IL-10抗体阻断大鼠体内的IL-10后,IL-4、IgE、IL-17进一步增加,使过敏反应加重。  结论:  1.包虫病过敏反应中大鼠IgG1可能参与了包虫病过敏反应。包虫病大鼠过敏反应可能既有IgE介导,同时IgG1也介导了包虫病大鼠的过敏反应。  2.IL-10参与了包虫病大鼠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时,增高的IL-10可能是包虫病大鼠在过敏反应中的自我保护机制。  3.应用IL-10抗体腹腔注射后,大鼠产生更多IL-4、IgE、IL-17,使过敏反应进一步加重。
其他文献
:人工神经元网络的BP学习算法在小规模相似模式的识别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文给出了一种BP算法在MicrosoftVisualC ++6 0环境下的实现方法 ,该方法在手写体相似汉字机器识
介绍了目前模糊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其研究现状 ,着重讨论了自适应模糊控制及模糊控制与智能控制中其它方法———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相结合来解决模糊控制中隶属度函数的确定及
通过临床235膝前交叉韧带断裂关节镜下髁软骨、股骨外髁髁间侧壁软骨损伤情况观查分析,及对14例行前叉韧带重建时,关节镜下,未见退变软化,剥脱的股骨外髁髁间侧壁软骨进行实
一、教学思想及方向随着教学改革及学分制的实施,天津美术学院雕塑系的专业教学一方面坚持写 First, the teaching ideas and direction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eachi
太赫兹光非对称解复用器(TOAD)是一种全光信号处理领域中常用的器件,其具有响应速度快、可集成、稳定性好等优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TOAD的全光时钟倍频技术方案。通过模型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新疆肾结石患者在不同民族及不同年龄的人口学构成上变化趋势,重点研究三岁以下婴幼儿在肾结石的分布特点、性别特点以及成分构成特点等,结合国内外
研究目的:1.研究血PAF与普通人年龄及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2.研究血浆型PAF-AH基因G→T点突变与中国人脑梗死常见类型的相关性.3.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PAF受
目的:观察15mg布比卡因脊麻对男性膀胱贮尿和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例行骨科下肢短小手术的男性病人,既往无精神、肝、肾、尿路、脊髓或精神疾患.膀胱内置管测定膀胱内
结直肠癌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致死率分别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第四位。结直肠黏液性腺癌(colorect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CRMAC
1976年确定了“高产、半矮秆杂种小麦选育研究”的方向。利用 T 质系统,在不育系中引入 Tom Thumb 的 Rht,基因,选育高产、恢复力强的恢复系.采用冬春杂交的配组方式,配制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