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晶体结构对脂肪结晶乳液消化性能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317145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食用脂肪是人体必需的三大营养物质之一,在人类健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脂肪的密度高且饱腹感弱容易导致过度摄入,这通常被认为是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主要原因之一。脂肪摄入之后,需要经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在高摄入的趋势下,有效地调控脂肪的消化性能是降低其体内吸收的有效途径。而脂肪的物理状态及晶体结构与其消化性能密切相关,因此,明晰脂肪晶体的胃肠消化特性,对健康脂肪制品的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鉴于此,本论文构建具有不同固脂含量及晶体结构的脂肪结晶O/W乳液体系,从“质”(脂肪晶体尺寸与晶型)和“量”(固脂含量)的角度阐明体外消化性及酵解行为的变化规律,并探讨脂肪晶体影响其消化性的内在机制,为健康型含脂食品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撑。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
  (一)不同固脂含量及晶体结构的脂肪结晶乳液的构建及其消化行为
  采用恒温储藏构建具有不同固脂含量及晶体结构(晶体尺寸和晶型)的脂肪结晶O/W乳液体系,对乳液结晶行为及体外消化行为进行了研究。DSC、p-NMR、XRD及PLM结果表明,随着恒温储藏温度升高,固脂含量(SFC)降低;恒温(4℃)储藏的乳液只含有β晶型,而恒温(25℃)、恒温(37℃)储藏的乳液中β晶型含量依次为6.25%、97.8%;脂肪晶体尺寸按恒温储藏温度降低而变小。在经过口腔和胃消化阶段后,所有样品都出现了聚结和絮凝,且d4,3值显著增加(p<0.05)。胃消化后的d4,3值按恒温(4℃)、恒温(25℃)、恒温(37℃)依次降低(p<0.05),而乳液间的Zeta电势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在小肠段消化阶段,消化程度按恒温(4℃)、恒温(25℃)、恒温(37℃)依次降低。
  (二)相同固脂含量及不同晶体结构的脂肪结晶乳液的构建及消化行为
  采用恒温(4℃)及温度波动(37℃-4℃)储藏构建了具有SFC及不同晶体结构的脂肪结晶O/W乳液,并对乳液结晶行为及体外消化行为进行了研究。DSC、p-NMR、XRD及PLM结果表明,所构建的两种结晶乳液具有相同的SFC,且恒温(4℃)储藏的乳液中含有1.88%的β晶型,而温度波动(37℃-4℃)储藏的乳液中含有14.54%的β晶型,且温度波动(37℃-4℃)储藏的乳液脂肪晶体颗粒大于恒温(4℃)储藏乳液的脂肪晶体。在经过口腔和胃消化阶段后,所有样品都出现了聚结和絮凝,且d4,3值显著增加(p<0.05)。胃消化后的d4,3值和Zeta电势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经过小肠段消化后,与温度波动(37℃-4℃)储藏的乳液相比,恒温(4℃)储藏的乳液释放更多的游离脂肪酸(FFA)。
  (三)小肠消化过程中脂肪酸释放特性研究
  对四种结晶乳液体系在小肠消化过程中的FFA释放行为进行研究。四种结晶乳液的FFA释放曲线遵循相似的趋势:前期快速释放,后期缓慢释放。经过2h的消化,恒温(4℃)、恒温(25℃)、恒温(37℃)和温度波动(37℃-4℃)储藏乳液的FFA释放量分别为78.447%、72.220%、70.243%和64.631%。四种结晶乳液中C14:0释放百分比均是最高的,而C18:0和C16:0释放百分比较低。对于具有不同SFC及脂肪晶体结构的乳液体系而言,消化程度随着SFC的降低、β晶型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而对于具有相同SFC及不同脂肪晶体结构乳液体系而言,消化速率和程度都是随着β晶型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四)结晶乳液的消化机制探究
  四种结晶乳液在整个GIT的变化历程是类似的。在口腔阶段,脂滴界面膜保持完整,絮凝机理主要是位阻絮凝;在胃消化阶段,发生明显的絮凝和部分聚结,但未见明显的聚结作用发生;在小肠消化阶段,仍有少量脂肪晶体存在,且未见完整的脂滴存在。SPSS相关性结果表明,四种结晶乳液胃消化后的Zeta电势、粘度、界面蛋白吸附率、界面蛋白浓度与消化程度的变化不具有显著相关性。对于不同SFC及脂肪晶体结构的乳液体系而言,原始乳液的SFC、β晶体含量与胃消化后的脂滴粒径是影响小肠阶段脂肪消化的重要因素。对于相同SFC及不同脂肪晶体结晶乳液体系而言,脂肪晶体尺寸和晶型是影响脂肪水解的重要因素。
  (五)结晶乳液的体外酵解规律研究
  4种具有不同脂肪结晶O/W乳液消化物经过24h的体外酵解后,肠道菌群组成相似,且具有特有的菌群组成。四种结晶O/W乳液消化物的F/B值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且Prevotella(普氏菌属)丰度高于空白组(p<0.05),说明结晶乳液可能降低宿主的肥胖和患糖尿病的风险。其中,温度波动(37℃-4℃)储藏的乳液消化物对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最明显,F/B值是最低的,且Prevotella的相对丰度是最高的,可能对宿主健康影响最有益。
其他文献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以及酸沉降方面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河岸带沼泽湿地在调节大气中N2O浓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沿着三江平原河岸带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地(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swamp meadow marsh,CASMM),交错带湿地(Ecotone we
学位
硝酸盐污染己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河岸湿地被认为是潜在的水质净化系统。随着人为和自然硝酸盐负荷的增加,河岸湿地的CO2、CH4、N2O的通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温室气体平衡。本研究从有富氮径流汇入的河岸湿地采集了不同的土壤样本,研究了不同样本硝酸盐去除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探讨了土壤理化因子对受纳水体硝酸盐的去除以及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ⅰ)确定含氮河岸湿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
学位
早志留世(距今约443至433百万年)是地球历史上一段较为特殊的时期,属于晚奥陶生物灭绝事件后的环境改善和生物恢复期。传统观点认为这段时期海洋-大气以及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早志留世的兰多维列统中期埃隆阶sedgwickii笔石生物带存在显著的碳同位素正偏事件,表明海洋碳循环受到严重扰动,同时期短暂的冰川发育也指示气候的不稳定。此外,在sedgwickii生物带内还观测
学位
本论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C1803100、2018YFC180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8100)、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BE2017715)、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No.201606090130)、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No.YBJJ1735)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No.KYLX16_0
随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也大幅增加,垃圾焚烧处理方式以其占地少、处理量大和减量化明显的优势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垃圾焚烧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半挥发性重金属排放至大气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针对铅(Pb)、镉(Cd)两种典型半挥发性重金属,研究其挥发特性及排放控制策略。  本文在水平管式炉上研究两种形态的硫对Pb和Cd动态挥发特性的影响过程及影响机理。温度低于700℃硫
学位
汞及其化合物是一类较难消除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长距离输运和循环,对环境产生持久性污染,而且具有不可逆的生物神经毒性,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引起全球日益广泛的关注。煤的燃烧是大气人为汞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关于汞的水俣公约》首批签约国之一,因此在汞污染物的防治领域面临巨大挑战。从脱除效率、设备改造等方面综合考虑,吸附剂喷射技术是最具竞争力的
学位
作为土壤和废水中常见的两种氮素形态,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分别占据自然界中最低价态氮和最高价态氮的位置。微生物可通过氮循环途径将这两种不同价态的氮素进行转化,但由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群落复杂多样,导致其参与的氮循环过程错综复杂,目前仍有新的氮循环途径被持续报道。此外,微生物转化氮素过程受到众多环境因素(如常见因素(温度、盐度和氮素浓度等)以及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的金属离子和金属氧化物纳米
学位
鞘氨醇单胞菌(广义上包括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鞘脂菌属Sphingobium等)经常可以从受有机污染的环境中分离获得,通常能够降解多种异生物质,暗示着它们具有较强的污染环境适应能力,在环境修复中具有重要作用。这类细菌的细胞外膜中含有糖链较短的鞘糖脂,替代了一般革兰氏阴性细菌所特有的脂多糖,故被推测具有更高的细胞表面疏水性(Cell surface hydrophobicity,C
Fe基非晶合金在传统上作为一种经典的软磁材料被广泛应用。近年来,因其独特的原子结构及特性,在处理偶氮染料废水过程中表现出优异的催化降解性能,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的染料废水处理材料。然后,不同Fe基非晶合金对偶氮染料的降解效果和机制、降解路径以及降解因素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且未能满足商业化同时兼顾催化效率和稳定性的需求,限制了Fe基非晶合金作为新型催化剂在工业上的应用,因此开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