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eudomonas putida Y--9在好氧条件下的氮转化途径及其影响因素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kpku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土壤和废水中常见的两种氮素形态,铵态氮(NH4+)和硝态氮(NO3-)分别占据自然界中最低价态氮和最高价态氮的位置。微生物可通过氮循环途径将这两种不同价态的氮素进行转化,但由于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群落复杂多样,导致其参与的氮循环过程错综复杂,目前仍有新的氮循环途径被持续报道。此外,微生物转化氮素过程受到众多环境因素(如常见因素(温度、盐度和氮素浓度等)以及近几年才开始关注的金属离子和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等)的影响,不同微生物对不同环境因素的响应机制不同。课题组前期从贵州省长期淹水田中分离纯化得到一株好氧耐冷菌株PseudomonasputidaY-9,并通过研究发现菌株Y-9好氧氨氧化过程无中间产物羟胺(NH2OH)积累、好氧还原NO3-过程伴随有NH4+的生成,这与微生物好氧氨氧化过程一定经过NH2OH、微生物只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异化硝态氮还原成铵(DNRA)的已有研究结果不一致,暗示菌株Y-9体内可能存在新的氮循环途径。
  本研究在菌株P.putidaY-9的已有研究结果基础上,通过室内试验,分析菌株Y-9对NH4+、NH2OH和NO3-的转化特性,结合分子生物学手段(相关酶活分析、基因扩增、全基因组扫描等)以及15N同位素示踪技术探讨菌株Y-9在好氧条件下对NH4+和NO3-的具体转化途径,并进一步探索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在菌株Y-9生长必需金属元素(Mg2+)存在情况下对菌株氧化NH4+过程的影响机制;同时深入研究菌株体内的nirBD基因在菌株氮循环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最后探讨如何调节外界条件实现菌株Y-9对NO3-的大量去除和系统氮素的最小损失。主要结果如下:
  (1)P.putidaY-9体内存在一条新的好氧氨氧化途径。菌株Y-9可在好氧条件下快速氧化NH4+(氧化率高达100%),但该过程检测不到NH2OH、NO2-和NO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菌株体内NiR、NR以及HAO的活性显著高于AMO,导致生成的NH2OH和NO2-被迅速转化;另一种是菌株体内存在新的NH4+氧化途径。酶活试验发现菌株体内以NH2OH生成量定义的AMO未被检测到,但以NH4+降低量定义的AMO-a的活性显著大于HAO、NR及NiR,与已有好氧NH4+氧化途径不一致,初步证明菌株Y-9氧化NH4+过程并未经过NH2OH。通过分析NH4+、NH2OH单独以及共存条件下菌株Y-9对氮素的转化特性,发现菌株氧化NH2OH过程无气态氮生成,而氧化NH4+过程中可检测到NO和N2O,该现象进一步证明菌株Y-9氧化NH4+过程不经过NH2OH。硝化抑制剂烯丙基硫脲(ATU,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抑制AMO表达的抑制剂)对菌株氧化NH4+无抑制作用,且PCR扩增结果发现菌株Y-9体内不存在编码AMO的amoA基因,上述结果证明菌株Y-9体内不存在传统意义的AMO。综上所述,Y-9体内存在一条不经过羟胺形成NO和N2O的氨氧化新途径,而NH4+氧化成NO过程是否存在其他中间产物需进一步研究。
  (2)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的存在会影响P.putidaY-9吸收Mg2+,进而影响菌株Y-9的氨氧化过程。高浓度的四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1mg/L)均会抑制菌株Y-9的氨氧化过程,抑制强度顺序为NiONPs>CuONPs>ZnONPs>TiO2NPs,而低浓度的CuONPs(0.1、0.5 mg/L)和NiONPs(0.1 mg/L)则可促进菌株Y-9生长及其对NH4+的氧化效果,NH4+氧化率可达87%以上。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会在水中释放出金属离子,且不同浓度纳米颗粒释放出的金属离子浓度不同。进一步研究发现,系统中Mg2+的下降量与菌株Y-9生长及其对NH4+的氧化效果呈显著正相关性,但与TiO2NPs、ZnONPs和CuONPs在溶液中释放出的Ti4+、Zn2+和Cu2+含量呈负相关性。通过综合比较四种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及相应金属离子对菌株Y-9氧化NH4+过程的影响,发现金属氧化物纳米颗粒通过影响菌株Y-9对必需金属离子Mg2+的吸收从而影响菌株对NH4+的氧化效果,且不同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对菌株Y-9吸收Mg2+的影响机制不同,NiONPs通过其自身作用,TiO2NPs通过在水体溶解出的Ti4+,而CuONPs和ZnONPs则通过其自身作用及其在水体溶解出的Cu2+和Zn2+。
  (3)P.putidaY-9可在好氧条件下同时进行同化NO3-还原、DNRA和反硝化作用。菌株Y-9可在好氧条件下高效去除水体NO3-(去除率为82.00%)并伴随有少量NH4+的积累,且系统TN去除率仅为21.08%,推测菌株可同时进行同化和异化NO3-还原作用。NH4+的存在会显著抑制菌株对NO3-的转化(NO3-去除率降至22.65%),证明菌株Y-9具有较高的NO3-同化还原能力。但当系统NH4+充足时(92.75 mg/L)NO3-仍有所下降(下降量为11.68mg/L),说明菌株Y-9可进行微弱的异化NO3-还原作用。菌株Y-9还原NO3-和NO2-过程中上清液检测到的NH4+由菌株胞内释放,且其体内编码亚硝态氮还原酶的nirBD基因会影响菌株生长和NH4+的生成,推测上清液中的NH4+可能由菌株同化NO3-再矿化过程或DNRA过程产生。15N同位素试验结果表明菌株Y-9体内存在由nirBD基因催化的DNRA过程,具体途径为NO3-→NO2-→NH4+,进一步表明系统TN下降是菌株进行反硝化作用的结果。综上所述,好氧条件下菌株Y-9体内同时存在3条硝态氮还原途径,其中nirBD可同时催化NO3-同化和DNRA过程中的NO2-还原为NH4+。
  (4)P.putidaY-9体内的nirBD基因不仅可促进菌株的NO3-同化和DNRA进程,还会影响菌株的好氧氨氧化过程。菌株Y-9体内的亲水性稳定蛋白nirBD无跨膜结构,且具有与亚硝酸盐还原酶催化NO2-还原为NH4+紧密相关的亚硝酸和亚硫酸盐还原酶铁硫/硅血红素结合位点。培养2d后△nirBD菌株Y-9对NH4+的去除效率(90.70%)显著高于野生菌株Y-9(76.09%),但△nirBD菌株Y-9培养系统TN下降量(15.73 mg/L)小于野生菌株Y-9培养系统TN下降量(17.74 mg/L),结合菌株对NH4+的氧化途径证明敲除nirBD基因序列可促进菌株Y-9对NH4+的同化过程。nirBD基因通过促进菌株Y-9对NO3-的同化和DNRA过程去除系统中大量的NO3-和NO2-,敲除nirBD基因序列后导致由NO3-转化成的NO2-无法进一步还原为NH4+,造成系统NO2-大量积累,抑制菌株生长和反硝化过程。NO3-的存在对野生菌株和△nirBD菌株转化NH4+的影响均较小,培养结束后系统NH4+去除率仍高达90%以上。NO2-的存在会显著降低野生菌株Y-9对NH4+的去除效果(去除率仅为44.77%),但不会抑制△nirBD菌株Y-9对NH4+的利用效率(培养结束后系统NH4+去除率仍高达97.49%),这可能是由于敲除nirBD基因序列对菌株同化NH4+的促进作用抵消了NO2-对菌株的毒性作用。
  (5)调节外界条件可实现菌株Y-9对硝态氮的大量去除和系统氮素的最小损失。葡萄糖可刺激菌株Y-9体内nirBD基因的表达,促进菌株进行DNRA和同化NO3-作用,大量去除系统中NO3-(去除率为89.79%),且系统氮素的损失量较少(22.77 mg/L)。好氧条件下不同C/N培养基中菌株Y-9体内nirBD基因均可有效表达,其中C/N为9时nirBD基因表达量最大,菌株可高效进行DNRA和同化NO3-作用,从而大量去除NO3-(81.78%),且菌株体内的反硝化过程(TN下降量为14.06mg/L)显著弱于C/N为12和15条件下菌株的反硝化过程(TN下降量分别为35.41和22.77mg/L)。中性和弱碱性条件(pH 7-9)对菌株Y-9同化NO3-、DNRA和反硝化过程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以初始pH为7的培养液培养4d后菌株Y-9体内nirBD基因表达量最大,菌株对NO3-的去除率与初始pH为8和9的培养液中菌株对NO3-的去除率一致,均约为80%;但系统TN的下降量(14.06 mg/L)显著低于初始pH为8和9培养液中系统TN的下降量(30.64和35.01mg/L)。随转速的增大,菌株Y-9体内nirBD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增大,菌株对NO3-的还原能力逐渐增强,但系统TN的下降量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0rpm条件下TN下降量最大,为34.58mg/L)。综合分析上述研究结果可知,以葡萄糖为碳源,控制C/N为9,pH为7,转速为150rpm时菌株Y-9同化NO3-和DNRA进程较强,反硝化进程较弱,可大量去除NO3-且系统氮素损失量最小。
  综上所述,P.putidaY-9体内存在两条新的氮素转化途径,可在好氧条件下大量去除NH4+和NO3-,且几乎无有害中间产物NO2-的积累,说明菌株Y-9在氮素污染废水治理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此外,外界条件对菌株体内NO3-同化、DNRA和反硝化过程影响的研究结果可为土壤NO3-去除和氮素保持方面的技术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其他文献
在全球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由于人类干扰和不合理利用造成的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微生物修复技术由于高效低耗、环境友好等特点,近年来已引起包括环境和水文地质等诸多领域科学家越来越多的重视,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作为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核心,功能微生物在污染含水层中的运移与分布情况直接影响修复效果。因此,开展功能微生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污染
学位
目前,我国高盐有机废水年排放量已超过100亿吨,种类繁多,已成为主要的工业污染源。好氧颗粒污泥结构密实,具有多样化的微生物菌群和功能菌高效持留的特点,在含有重金属、抗生素废水等不利生境中有很强的耐受性,已经证明是处理高盐有机物废水的有效技术之一。好氧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可以在高盐环境中生长,主要是由于好氧颗粒污泥中一些耐盐菌、嗜盐菌的出现和富集。且好氧颗粒污泥具有稳定的三维空间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
学位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N2O作为仅次于CO2和CH4的第三大温室气体,其污染问题已经引起各国的广泛关注。N2O在大气层可停留150年左右,尽管N2O在大气中的浓度远低于CO2,但其产生温室效应的能力约是CO2的310倍,其温室效应的贡献约占6~10%。研究者普遍认为催化分解技术是减少N2O排放的有效方法,而该技术的核心是催化剂的性能,如何研制出性能优良的催
学位
氧化亚氮(N2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在全球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以及酸沉降方面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河岸带沼泽湿地在调节大气中N2O浓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于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沿着三江平原河岸带小叶章沼泽化草甸湿地(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 swamp meadow marsh,CASMM),交错带湿地(Ecotone we
学位
硝酸盐污染己成为全球主要的环境问题。近几年,河岸湿地被认为是潜在的水质净化系统。随着人为和自然硝酸盐负荷的增加,河岸湿地的CO2、CH4、N2O的通量会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温室气体平衡。本研究从有富氮径流汇入的河岸湿地采集了不同的土壤样本,研究了不同样本硝酸盐去除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差异,探讨了土壤理化因子对受纳水体硝酸盐的去除以及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影响。  具体而言,本研究旨在(ⅰ)确定含氮河岸湿
学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重点突破中实现整体推进。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
学位
早志留世(距今约443至433百万年)是地球历史上一段较为特殊的时期,属于晚奥陶生物灭绝事件后的环境改善和生物恢复期。传统观点认为这段时期海洋-大气以及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但随着近年来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早志留世的兰多维列统中期埃隆阶sedgwickii笔石生物带存在显著的碳同位素正偏事件,表明海洋碳循环受到严重扰动,同时期短暂的冰川发育也指示气候的不稳定。此外,在sedgwickii生物带内还观测
学位
本论文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2018YFC1803100、2018YFC18023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8100)、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No.BE2017715)、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项目(No.201606090130)、东南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基金(No.YBJJ1735)和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创新计划项目(No.KYLX16_0
随我国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垃圾产生量也大幅增加,垃圾焚烧处理方式以其占地少、处理量大和减量化明显的优势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垃圾焚烧过程中不可避免带来环境污染问题,其中半挥发性重金属排放至大气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本文针对铅(Pb)、镉(Cd)两种典型半挥发性重金属,研究其挥发特性及排放控制策略。  本文在水平管式炉上研究两种形态的硫对Pb和Cd动态挥发特性的影响过程及影响机理。温度低于700℃硫
学位
汞及其化合物是一类较难消除的有毒有害物质,不仅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长距离输运和循环,对环境产生持久性污染,而且具有不可逆的生物神经毒性,对人类健康产生潜在危害,引起全球日益广泛的关注。煤的燃烧是大气人为汞排放的主要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同时也是《关于汞的水俣公约》首批签约国之一,因此在汞污染物的防治领域面临巨大挑战。从脱除效率、设备改造等方面综合考虑,吸附剂喷射技术是最具竞争力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