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回顾性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分析术后视力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吉林大学第二临床眼科医院白内障科行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患儿26例(42眼)。眼部检查排除标准:眼部炎症、眼外伤、小角膜、小眼球、先天无虹膜、先天性青光眼等其他眼部异常。按患儿手术方式分为2组:Ⅰ组患儿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Ⅱ组患儿采用白内障皮质吸除术。小于2岁手术患儿行二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大于2岁手术患儿行一期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常规行眼部超声检查,排除玻璃体及视网膜病变。术后1周、1个月、3个月、1年、2年及3年进行观察随访,并记录术后视力、眼压,以及前房反应、虹膜后粘连、后发性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人工晶状体夹持、人工晶状体前膜等并发症。定期验光和调整配镜度数。术后随访时间为6~36个月。结果:本研究中26例患者的42只眼,术后视力均有提高。先天性白内障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0);Ⅰ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Ⅱ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4), Ⅰ组优于Ⅱ组;单眼白内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与双眼比较,无差异(P=0.776)。术后有1例(1眼)发生无晶状体眼青光眼,给予两种局部降眼压药物,眼压已降至正常范围。Ⅰ组术后并发症情况:10眼无明显并发症,14眼术后发生1~2种下述并发症,其中,11眼发生前房反应;6眼发生虹膜后粘连;3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1眼发生继发性青光眼;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夹持;1眼发生人工晶状体前膜。Ⅱ组术后并发症情况:20眼术后均发生并发症,其中,7眼发生前房反应;4眼发生虹膜后粘连;20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对术后并发症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前房反应X2=0.530,P=0.467;虹膜后粘连X2=0.155,P=0.694;后发性白内障X2=33.478,P=0.000;继发性青光眼P=0.545;人工晶体夹持P=0.545;人工晶体前膜P=0.545。统计学结果表明:Ⅰ组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与Ⅱ组比较,有明显差异(X2=33.478,P=0.000),Ⅰ组明显少于Ⅱ组;两组术后发生的其他并发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与单纯白内障皮质吸除术相比,超声乳化吸除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是治疗先天性白内障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同时可以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且保持了视轴区透明。适合的人工晶状体的植入,可以及早获得双眼单视功能,使患儿获得良好的视力。术后联合弱视训练,可以使多数患儿获得满意的视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