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商业公共空间设计研究——以武汉地区为例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08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内地下商业空间的功能和规模有了很大的改变,地下商业空间的使用人群日益增多,地下商业作为地面商业补充的传统定位已经不能满足使用者的要求,现实中对地下商业空间品质提升的诉求凸显了地下商业空间设计中的许多问题。因此,了解使用者在其内的空间使用情况,包括地下商业空间的城市场所精神缺失导致其在人们心中认可程度较地面商业差,探讨可能引起的购物者在地下空间种种不愉快的经历的因素,解析此类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采用何种措施加以改善确有深入研究之必要。   本文以使用者空间认知行为模式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文献探讨并透过行为观察法及问卷调查法来收集相关资料,最终期望找出影响使用者对地下商业空间认知的主要因素。之后结合所得结论并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进行总结,对如何整合地下商业街公共空间提出自己的相关建议,同时尝试将城市的场所精神引入地下商业街的公共空间中,并且提出“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设计理念,即分别结合城市公共空间“路径、区域、边缘、节点、地标”五个分要素去分类整合地下商业公共空间,希望能够通过设计策略的改变带来地下商业空间的品质的提升,从而使得使用者对地下商业空间认可度提升。   全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路线设置了“地下商业的相关概念及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空间认知相关理论结合案例实地调研分析得出影响因素”及“整合地下商业街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三个板块进行研究。   在第一个板块“地下商业的相关概念及其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研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通过分析地下商业空间发展的脉络,总结其空间类型特征;第二,结合国外的地下商业空间开发的成功案例,解析地下空间发展的趋势。   在第二个板块“空间认知相关理论结合地下街案例实地调研分析得出影响因素”研究中,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从理论分析空间认知行为的模式,并对地下商业空间中空间认知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理论推导,总结出影响地下空间认知的几大影响因素。第二,通过实地的调研发现现象,结合之前的理论推导,对地下空间整合的策略提出自己的建议。   在第三个板块“整合地下商业街公共空间”中,结合上文中得到的影响空间认知的因素,尝试将城市的场所精神引入地下商业街的公共空间中,针对地下商业公共空间的不同要素,分别提出具体的优化对策。
其他文献
作为中国传统山水城市的典型代表,研究桂林山水城市的景观对于山水城市理论体系中景观塑造以及新时期桂林城市景观设计思路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山水城市的景观由
从传统意义上来说,住宅设计是从“建筑学”或者说是从“建筑师”的立场来探讨住宅有用性的学问。而住宅的适应性设计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从住宅“使用者”的立场来分析住宅舒适
面对全球城市环境危机关注的背景下,保护和利用自然景观资源对于进行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现实性和急迫性。   本文通过国内外城市景观规划对自然景观资
建筑创作中如何增加的空间丰富性,生动性和艺术性,以唤醒人们由于传统建筑空间单调而失去的乐趣感觉,使流动和居停于建筑空间的人们从对非功能空间的设计思考中体会到建筑人
生态建设是近年来为缓解及避免大规模激进城市化的不良效应而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的一种城市和社区建设理念。生态概念作为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在各领域的研究和实
随着商业地产的无节制开发和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的冲击,商业综合体建筑面临着自身同质化严重而消费者对消费环境的情感需求却日趋多样的尴尬处境。如何通过设计打破其同质化,实
20世纪中晚期,全国各地开始了医院建筑的大批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这批医院已逐渐成为城市医疗的核心承担者:近十年来,伴随医疗职能体系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及技术的不断推新、
在当今社会,以城市文化为主的竞争已成为城市之间竞争的主题。进行城市文化发展战略的研究对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城市发展以及城市经济的腾飞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经历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的过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市场经济的带动等,我国的农村社会由相对封闭的状态走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对我国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压力,尽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建设低碳城市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发展的新趋势。而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