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刻板印象是指对特定群体的所有成员的概括,包括正面的刻板印象和负面的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最重要的作用是帮助人们适应陌生的环境,因而对他群刻板印象的研究成为跨文化适应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接触假设(Allport,1954)为依据,考察中国青年学生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在直接接触的过程中的发展变化,并探究其缘由。本文首先采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以问卷法收集数据,借助统计软件Stata12对刻板印象进行测量分析。被试包括交流生和实习生。其中交流生是前往德国进行学习的我国高校本科生,实习生是前往德国进行实习的我国高校研究生。正式实验有三个。实验一纵向考察交流生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在直接接触前、后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接触后,被试的刻板印象在热情维度上的均值没有显著变化;在能力维度上的均值则显著下降。实验二横向比较跟德国社会有直接接触的交流生与没有直接接触的国内生,他们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两组被试的刻板印象在热情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能力维度上,交流生组的均值明显低于国内生组。实验二的结论与实验一相符。实验三纵向测量实习生的刻板印象在直接接触德国社会前、后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直接接触后,被试的刻板印象在热情维度上的均值显著降低;在能力维度上的均值没有显著变化。实验三的结论与实验一的不符。量化研究的结论验证了本文开篇的假设,即直接接触会对我国青年学生的德国人刻板印象产生影响。除此以外,量化研究的结果还直观地描绘了这一刻板印象的发展变化。值得注意的是,实验三的结论与实验一不符,即交流生和实习生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具体而言,直接接触后,交流生的刻板印象在热情维度上的均值没有显著变化,而实习生的却显著降低;在能力维度上,交流生的刻板印象的均值显著降低,而实习生的却没有显著变化。对于这一现象,本文采用了质性研究的方法,以访谈法收集数据,用解释性现象学分析的方法予以分析。在热情维度上,受访者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是积极正面的,如“有礼貌”、“友善”、“诚信”、“勇于担当”等;大多数刻板印象在直接接触前已存在,在直接接触中得到加强。虽然交流生对“公用厨房碗不洗”的德国室友颇有怨言,但由于反例的存在,受访者并没有把该现象扩大至整个德国人群体。至于“说话太直接”这一负面刻板印象,由于并非针对特定群体所为,因而未对受访者的群际感知产生明显的消极影响。以上解释了实验一的结论,即在直接接触后,交流生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在热情维度上的均值没有显著变化。“当着我的面批评中国”主要来自实习生的经历。这种针对中国人群体的负面评价给我国青年学生带来了负面情绪,成为拉低热情维度的均值的最大因素。这一现象符合社会认同论关于“内群偏好”的理论,证实了我国青年学生的民族认同;同时也解释了实验三的结论,即在直接接触后,实习生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在热情维度上的均值显著降低。在能力维度上,交流生对德国人原有的刻板印象几乎都是正面的,如“严谨”、“死板”、“遵守规则”、“守时”等。但在直接接触德国社会的过程中,这些刻板印象经历了从“抽象刻板印象”到“具体刻板印象”的转变,受访者的亲身经历让这些刻板印象变得不再那么绝对。在直接接触过程中新形成了三个刻板印象,其中有两个是负面刻板印象,即“低效率”和“官僚”。这就解释了实验一的结论,即在直接接触后,交流生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在能力维度上的均值显著下降。至于实习生,由于他们在本研究之前跟德国社会已有过直接接触,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已经完成了从“抽象刻板印象”到“具体刻板印象”的转变,因而跟前测相比,其刻板印象的均值没有出现显著变化。本文将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考察了我国青年学生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在直接接触前、后的发展变化,并探究了导致这些变化的缘由。在量化研究中所用的语义差异量表是经由先行研究,在刻板印象内容模型(Fiske etal.,2002)的框架下编制,符合我国青年学生现状。在质性研究中,本文受访者涵盖了交流生、留学生、实习生等亚群体,多视角展示了我国青年学生对德国人的刻板印象。本研究不可避免的局限在于,笔者跟德国社会接触的个体经历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本研究源自对我国海外学生群体的关注;目的在于通过探究他群刻板印象在直接接触过程中的发展变化来凝聚经验,以促进我国青年学生群体在异国他乡的跨文化适应。本文结尾部分展望了相关研究的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