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催化下醛类化合物合成腈类化合物的研究

来源 :浙江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wa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腈类化合物是有机合成中一类重要的中间体,可以作为合成胺、酰胺、酮、羧酸和酯等化合物的原料。此外,腈类合物在生物医药、农药、功能材料和香料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腈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很多,Rosenmund-von Braun与Sandmeyer反应是合成腈类化合物的经典方法,但是需要剧毒的金属氰基化试剂参与反应。由于醛类化合物来源丰富,因此经常作为合成腈类化合物的原料,然而在已有的文献报道中,以醛合成腈的方法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i)反应需要在高温下进行;(ii)使用化学计量的含金属或卤素氧化剂;(iii)底物的适用范围有限;(iv)经常使用过渡金属催化剂。基于以上问题,我们试图开发环境友好、高效、经济且适用性广泛的由醛合成腈的方法。第一部分,以六甲基二硅氮烷(HMDS)为氮源,2,2,6,6-四甲基哌啶氮氧自由基(TEMPO)为催化剂,NaNO2(或TBN)与KPF6为助催化剂,将醛类化合物转化腈类化合物。首先以苯甲醛为模型底物,系统地对反应温度、添加物强酸盐、溶剂,以及HMDS、催化剂和助催化剂的用量等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在温和条件下,一系列芳香醛、脂肪醛、杂环芳醛以及烯丙基醛均能转化为腈类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底物上取代基团的电子效应和位阻效应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最后,根据1H NMR推测了反应的总包机理。第二部分,将TEMPO/KPF6/NaNO2/O2催化氧化体系应用于合成非甾体抗炎活性物质的步骤中。第三部分,以乙酸铵(NH4OAc)为氮源,碘为催化剂,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为氧化剂,将醛类化合物转化为腈类化合物。首先以苯甲醛为模型底物,系统地对溶剂、缚酸剂、反应温度、乙酸铵和催化剂的用量等反应条件进行了筛选。在温和条件下,一系列芳香醛、杂环芳醛、脂肪醛、以及烯丙基醛均能转化为腈类化合物。实验结果表明,底物上取代基团的电子效应对反应有显著的影响。综上所述,我们开发了两种高效、经济、环境友好、底物适用性广的非金属催化氧化体系,用于以醛类化合物为原料合成腈类化合物。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蓬勃发展,各种应用软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软件的可靠性与安全性则成为了计算机领域中的重要挑战。验证作为一类用以说明一个系统是
近年来,我国汽车的数量逐年增多,汽车的经销商和配件的生产企业数量也在不断增多。当汽车的配件发生故障时,消费者首先需要到车辆的经销商获取索赔。之后,车辆的经销商会向车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第五代通信系统(5G)需要满足多种终端设备同时接入和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以及系统频谱效率(Spectral efficiency,SE)与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EE)
考察国民党的学习效能有助于认识其执政能力。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后,逐渐统一全国。中国国民党也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按照“以党训政”“以党治国”的理念,该党将在
2011年底由韩国国立国际教育院与国家汉办签署了《韩·中教师交流合作协议》,2012年正式确立CPIK项目主管运营汉语教学工作。国家汉办每年向韩国中小学输出大量志愿者教师,以协助韩国本土教师工作。由此在韩国的汉语课堂中产生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协作教学,这一模式在韩国初中与高中的汉语课堂上得到了极大的推广与应用。成为了韩国汉语教学的主要教学模式,研究协作教学对韩国汉语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大邱作为韩国的
本研究通过对日本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贵州分离强毒株(GZ株)细胞培养物总RNA的提取,RT-PCR方法分别扩增出NS1、NS2A和NS1-NS2A基因,并对其进
溶剂效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不仅对化学反应机理、有机物反应活性、谱学性质等的探究提供数据支持,更对筛选反应溶剂,优化反应条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运用FT-IR法研究了4-乙酰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同信息安全联系得日趋密切。信息安全技术的应用已涉及到了社会的各行各业。在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网上银行和网购平台逐渐成为社
无线通信的迅猛发展使得消费者对高品质、大容量通信的需求越来越紧迫,而现有的通信体制以及紧缺的频谱资源已很难解决上述问题。多输入多输出(Multi-input and Multi-output
Hilbert空间中框架的概念是由Schaeffer和Duffin两位数学家在1952年研究非调和Fourier级数时首次提出的.Hilbert空间中的框架是具有类似于基的性质的一个冗余向量组.在信号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