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关节镜下肩峰成型术及肩峰减压术对于镜下行肩袖修补术的患者术后恢复是否有帮助仍然存在争议。本次研究是基于分析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时伴行肩峰成型或肩峰减压术与单纯行关节镜下肩袖修补术对于肩袖损伤患者的术后疗效,对比两组不同方法的术后疗效近一步行回顾分析。方法:从各大电子数据库(包括Medline,Embase,CINAH以及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搜索自2000年至2020年2月关节镜下肩峰成型术与肩袖损伤修补术的相关文献数据。之后根据预先制定的相关标准逐层筛选,最后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总共10篇。其中包括随机对照试验(RCT)7篇,列队研究2篇,回顾性研究1篇。通过比较收集到的各项术后的评分:UCLA评分、Constant评分、ASES评分、SST评分、疼痛VAS评分、肩关节活动范围(ROM)以及术后再手术率(Reoperation rate)来分析不同术式下肩关节术后的恢复情况。结果:总计781名患者(伴行肩峰成型术或减压术/单纯行肩袖修补术:397/384)的各项术后数据。本次研究分析了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时,伴行肩峰成型术或减压术与不伴行的UCLA评分、Constant评分、ASES评分、SST评分、疼痛VAS评分以及肩关节部分活动范围(ROM)在2-5年的内的短期随访数据之间,没有分析出统计学上的差异。术后再手术率(Reoperation rate)中,不行肩峰减压或成型术组的再手术率(12.7%)较行肩峰成型或减压术组的(8.2%)高,但两者也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总结:基于目前得到的数据结果,关节镜下行肩袖修补术伴或不伴肩峰成形或减压术在术后的各项短期随访下:Constant评分、ASES评分、UCLA评分、SST评分、疼痛VAS评分以及肩关节术后的活动度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同时、伴行关节镜下肩峰成型术或减压术术后的再手术率较不伴行的单纯肩袖修补术发生率要低,但两者在统计学上也没有明显的区别。现如今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优秀数据资源来进一步确定两者对于患者术后中长期阶段的恢复效果或其他方面的术后疗效是否有差异。最后,考虑这两种不同术式在修复肩袖的短期疗效上有着相似的结果,这值得施术者根据患者本身的具体情况及其肩关节损伤的具体情况抉择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