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晚明理学的学说建构与内在竞争——以大学改本为中心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zll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從兩條脈絡探討明代理學學者的《大學》改本與理學學說建構及其內在競爭的關係.第一條脈絡旨在討論中晚明兩百年間產生新興理學學說的一種重要而普遍的模式,這個立說模式可以概括為「講學須有宗旨,宗旨源於《大學》」,主要包括改《大學》、拈宗旨、興講學三個關鍵性步驟。本文透過對王陽明、李材、劉宗周三個個案的具體研究指出,《大學》是明代理學最為重要的經典憑藉,理學學者在追求定本和定解的理想下,藉助對《大學》進行文本改訂和重新詮釋,從中提揭出高度概括而抽象的口號式的學說宗旨,作為一己學說的核心觀念,圍繞這個核心觀念演繹出新的理學體系,然後借助大量著述和講學講會活動傳播學說。這是中晚明時期理學學說建構和學派生成的一條重要途徑。   本文的第二條脈絡立足於明代理學的內在競爭,以魏校開創的改訂《大學》文本的全新思路及其操作方法為中心,探討在陽明學、朱陸異同這類主流敍述之外,當時還有哪些有意識的努力在積極回應這個因經典動搖而顯得機會倍增的時代。魏校的《大學》競爭新思路可以概括為「先正文字,據文字以正經典」,即首先通過文字學的研究工作,恢復能夠傳承聖人之道的秦以前的古文字體系,然後憑藉這套古文字來恢復《大學》在聖賢創作時的原初面貌,最後根據這個「定本」作出詮釋。由魏校開創的這個思路及其方法儘管並不比朱熹和王陽明的更具影響力,也不必定比同時及後來的許多學者更具說服力,但它卻是這個經典動搖時期的一種全新思維和有意識的回應努力。   本文的結論指出,中晚明時期理學學者競相提出《大學》改本並據以創立理學新說的思想根源和內在動力,源於理學內部的兩個基本觀念,即理學中普遍存在的對自得之學和道統之傳的追求。陽明學的興起為掙脫經典和權威的束縛,追求自信本心的自得之學提供了重要的理論資源,而道統論則是理學興起以後影響士人思想和價值系統最重要的觀念之一。《大學》改本與學說宗旨,既是理學學者學有自得的重要體現,也是其致力度越前人、凌駕宋代諸儒,從而直接孔曾宗傳,為一己學說和學派在道統系譜上尋求定位的標志。
其他文献
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从创立到今天,佛教已经走过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佛教以其教化众生、普度万世的形象,充满智慧的高深教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传播。但是在漫长的历史
明清时期京杭运河是国家的经济动脉,运河的畅通依赖于各种河工组织的参与与维护。闸官和闸夫是运河河道上的管理人员,主要掌管闸的储泄与启闭。闸官统领闸夫,闸夫在实践操作
就两汉史学研究而言,区域史研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鉴于此,本文将以并州地区这个地理色彩浓重的区域政治元素为考察对象,着重研究并州势力与东汉政权之间
陶寺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的史前文化之一,其年代处于龙山时代早期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在文明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尤其是陶寺遗址明显具有早期都邑的性质。为了深入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垄断企业的崛起不仅彻底改变了美国社会的经济结构,更对其自由主义传统发出了巨大的挑战,反托拉斯问题成为了举
徐乾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绅商、慈善家和社会活动家。他早年听从父训,退学从商,后发迹于商场。在近代中国自然灾害频发、社会问题骤增的时代背景下,徐乾麟虽在商海沉浮,却因深
卫所制度是明代中央政府在总结历代边疆行政管理制度与兵制的基础上,将军事制度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相结合的产物。卫所制度在贵州的推行,促进了贵州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