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别于发达国家轻纺工业起步的工业化模式,中国的工业化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超常规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业大国。作为在中国经济中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同时对改革开放最为敏感的产业,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增长方式粗放、结构不尽合理、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以来进口、出口产品以初级制成品为主、大量落后产能亟需淘汰、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上世纪80年代提出“第三次技术革命”以来,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各地都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战略重点,把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为提升国际竞争力、提高现代化程度和增强综合国力的重大举措。可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一场技术和社会革命。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在党的十六大中提出了信息时代下的工业化发展方向,即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并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作为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选择。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本质在于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即信息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广到潜在采用企业中去,一项技术只有在被新技术替代之前得到有效的推广,才能使其社会效应得以发挥。因此,技术扩散,作为技术创新的后续子过程,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首先对技术创新扩散及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基础知识进行了介绍;然后基于技术扩散视角,从企业、产业及区域三层次考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过程与影响因素,并相应给出过程模型及影响因素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调研数据对影响指标进行信度效度分析;最后,针对已证实的层次影响因素提出“两化”融合对策,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地顺利开展提供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