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体全海马CA1自发神经振荡及其受GABAA受体和缝隙连接蛋白活动的影响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马在包括学习记忆和部分情绪等生理功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这些生理功能均与其内部的神经振荡活动密切相关。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人们对海马振荡活动的机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鉴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分子、细胞和环路机制。然而,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明确海马发挥功能的神经机制。过去对海马振荡活动机制研究的方法主要集中于海马离体脑片记录和在体记录这两个方面。它们均各有优势,却也存有不足之处:在离体脑片标本中,虽然开展药理学研究较为方便,但难以记录到海马自身产生的振荡活动,而需要外加药物等手段诱发神经振荡;在体情况下,海马内自发振荡活动普遍存在,然而不便于开展药理学研究。在本论文的研究中,我们前期建立了一项新的离体海马剥离技术,即从出生后14―18天的幼年大鼠中剥离出完整的全海马结构、而不需切脑片即能保持细胞的活性;并且,在该离体全海马标本中,可以观察到海马自身产生的周期神经振荡活动。由此,本论文的后续工作对该离体海马自身产出的CA1振荡活动的性质和可能的神经机制进行了研究。首先,胞外场电位和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的结果显示:该离体全海马在CA1区自发的振荡频率为0.5―1.5Hz,并且,这种振荡活动主要由去极化的膜电位变化构成,这类去极化的膜电位经常(>90%)能发放动作电位。除此之外,CA1不同神经元之间膜电位振荡活动存在很强的同步化现象。进而,我们发现该CA1的振荡活动需要CA1内部环路的完整性:当实验切除“CA3-DG”部分时,我们观察到CA1神经元振荡活动没有受到显著影响;而在切除“CA3-DG”的基础上进一步切除部分CA1时,剩余CA1神经元振荡活动频率明显降低。接下来,我们对离体全海马的自发振荡活动所依赖的突触及通道机制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加入胞外GABAA受体阻断剂时,CA1振荡频率明显降低;加入GABAA受体激动剂能增强CA1振荡活动的频率。采用双膜片钳同时记录CA1中间神经元和锥体细胞的活动,发现CA1中间神经元与锥体细胞膜电位振荡高度同步,而且中间神经元动作电位发放的时间在总体水平领先于锥体细胞。这些结果均提示CA1振荡依赖于GABA能中间神经元的活动。另外,当我们胞外加入缝隙连接广谱阻断剂CBX,发现CA1锥体细胞和中间神经元的膜电位振荡被完全抑制;加入缝隙连接蛋白Cx36(神经元之间的电突触连接)特异性阻断剂Mefloquine,CA1振荡活动同样被完全阻断。这些结果提示CA1振荡活动依赖于广谱缝隙连接蛋白以及Cx36介导的电突触的信号传递。我们的实验同时发现:当阻断化学性突触(如AMPA受体、囊泡释放所需要的Ca2+通道)或缝隙连接蛋白活动时,虽然CA1振荡活动完全消失,然而在这些药物被洗脱后,CA1自发振荡活动可以“从无到有”地再次产生。为理解这一振荡再发生的机制,我们主要开展的实验显示:当在给予以上药物的同时、额外给予TTX阻断Na+通道活动,然后同样地洗脱全部药物,发现CA1振荡不能再重新发生。提示:在化学性突触和缝隙连接的活动被阻断时,CA1振荡环路中仍有钠通道依赖的活动,并且这类活动是CA1振荡再产生所需要的。总结:本论文在离体全海马系统、观察了海马自身产生的CA1振荡活动的基本特性、并主要鉴定了这类振荡对GABAA受体以及缝隙连接蛋白的依赖性;研究可望为理解海马振荡活动的机制提供新的启发。
其他文献
本论文研究了不可压缩流动问题的三类不同方程的有限元稳定化方法。主要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不可压缩流动多区域耦合模型,考虑了与大气-海洋耦合系统具有相同数学结构的Stokes-Stokes耦合的简化形式,即具有动力学交界面条件的两个Stokes耦合问题,其交界面上施加了 Nitsche型边界条件。这类边界条件会造成理论分析中高阶积分项很难被有效控制,这是具有Nitsche型边界条件的Stok
一、背景:天然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而天然免疫系统对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的识别是诱导天然免疫应答,清除入侵病原体的关键步骤。病毒所携带的核酸链就是一类重要的PAMPs,可以被宿主细胞中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特异性识别并激活天
代数曲面上的叶层化是曲面上的某微分方程的解析积分曲线的集合,它是代数曲面纤维化的推广,纤维化的分类思想与方法被推广到叶层化。近年来,叶层化的极小模型理论已经建立起来了,发现了叶层化的一些双有理不变量,例如,小平维数等。利用小平维数将叶层化分为8大类。例如,小平维数为负的有两类:有理纤维化和希尔伯特模叶层化。对小平维数为0的叶层化来说,虽然我们知道存在一个分歧覆盖使得叶层化的提升具有较简单的结构,但
天然铀系衰变链中母体和子体核素的放射性不平衡特征及其衰变周期,可以用于从不同的时间尺度研究水环境中的物质循环、滞留、输送、归宿等过程,对于更好地理解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环境中母体铀含量是衡量子体不平衡程度的标准,因此,掌握水环境的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是使用铀系核素进行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的前提条件。其中,河口海岸带环境条件复杂,使得铀的地球化学行为和输运特征发生改变。进而,
界面是当前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科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固液界面作为界面的一种,其结构与性质决定了晶体的生长、结晶成核以及表面浸润等众多现象或过程。由于实验很难直接获得固液界面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多数关于固液界面的理论研究主要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目前,已有大量关于界面结构和动力学性质的研究,但有关移动界面伴随的缺陷俘获和动态界面结构的研究几乎是空白。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对简单金属固化过程中的缺陷俘
地球化学学科中Sr和Nd的放射源同位素被广泛用于研究环境样品(悬浮颗粒物(SPM)和沉积物)的化学和物理侵蚀过程。在矿物和岩石的化学风化过程中,Sr同位素不按照一定的化学计量比释放。受降雨模式差异(如热带与非热带河流)的影响,Sr在河流中的通量随时间发生变化。与之不同,Nd同位素在侵蚀、搬运、成岩等地表过程中发生明确的分馏,很好地保留了其来源信息。假定Sr和Nd的来源信息在沉积物中得以保留,可以综
Ⅰ型干扰素在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病毒侵染机体时,首先会被宿主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接着引发下游一系列信号分子的激活,最终导致Ⅰ型干扰素和大量炎性因子的分泌。Ⅰ型干扰素以自分泌或旁分泌的形式作用于细胞膜表面的Ⅰ型干扰素受体进而诱导数百个干扰素诱导基因(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s,ISG
南极冰芯记录显示了晚更新世以来大气CO2浓度具有显著的冰期-间冰期周期性变化,变化幅度约为90ppm。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下,海洋,尤其是深海,被认为对大气CO2变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驱动作用。大气CO2变化以及海洋碳循环是由海洋内部众多复杂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为了探究各种海洋过程对过去大气CO2变化的影响机制,需要重建可靠、准确的海水理化特征,尤其是与碳循环紧密相关的海水碳
开展长江水系形成与变迁的研究,不仅对于了解和深刻认识亚洲宏观地貌格局形成过程、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理论意义,而且可以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防洪排涝等方案制定和决策实施提供科学借鉴。对于长江演化的研究已经持续了一个世纪有余,众多地学工作者对长江的发育过程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探究。然而,由于研究区域、对象、方法选取上的不同,以及各种代用指标本身存在的成因复杂性和多解性,目前
程序综合是一种通过系统行为规范来自动设计生成交互式系统模型的技术。目前主流的行为规范语言叫做线性时态逻辑LTL。然而LTL程序综合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在实践中难以应用。因此基于实践角度考虑,研究者们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LTL子集上的程序综合问题,希望可以有针对性的技术来获得更好的求解方案。本文主要关注一种新的逻辑语言,叫做有限线性时态逻辑LTLf。LTLf对LTL的语法进行了重定义,是一种解析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