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目前耗能减震技术中,隔震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是最常用和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该方法技术可靠,效果明显,经济性好,隔震效果和抗震性能优于传统非隔震结构。在目前已有的地震记录资料中,有一类地震动具有低频成分较丰富,卓越周期较大,能量集中于低频处的特点,这类地震动具有显著的长周期特性,被称为长周期地震动,如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和远场类简谐地震动,如果这类长周期地震动的卓越周期与隔震结构的自振周期相近,则可能发生类共振,从而放大结构隔震层的变形,导致隔震层出现超越设计预期的变形而发生破坏,进而降低了结构的抗震效果。在各类隔震结构的设计中,由于我国设计规范中还没有完全考虑长周期地震动的影响,因此,对比研究近、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响应以及隔震效果,变得尤为重要。基于以上思想,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比较分析近场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三个基本要素,得出近场长周期地震动的PGA、PGV和PGD相比远场长周期地震动都是最大的,远场长周期地震动的PGA值是比较小的。初步研究长周期地震动在持时要素上差异,用地震动的绝对幅值定义持时,来计算相关地震动持时,研究结果表明:持时不能够较好的区分近场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就反应谱来说,相对于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近场长周期地震动加速度反应谱谱值更高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谱值普遍偏低;近场长周期地震动速度反应谱谱值更高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谱值偏低并趋于平稳;近场长周期地震动位移反应谱谱值更高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差异。长周期地震动傅里叶谱峰值一般位于0~1Hz范围内;从峰值大小方面来看,长周期地震动加速度幅值较小,且远场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普遍小于近场地震动;主要频段分布方面,长周期地震动主要集中于0Hz~2Hz。(2)建立隔震等效双自由度体系模型,考虑地震动强度影响,对不同自振周期的双自由简化模型进行结构响应分析,以隔震层的最大位移作为结构响应参数,研究了地震动参数与隔震结构响应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再进一步分析不同强度的地震动与结构响应的离散性;结果表明:集集远场强度指标D/V与长周期结构(大于3s)响应敏感性强,该指标与结构地震响应的相关性表现出很强的周期依赖性;地震动频谱特征参数与中长周期结构响应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强相关范围内考虑相关性的高低,近场强度指标建议选取PGD,远场强度指标建议选取DSI。(3)运用OpenSees建立一个多层隔震结构模型,并通过改变隔震支座刚度对隔震结构自振周期进行调整,共三个(模型A、B、C)隔震结构模型,然后以所选的10条近场长周期地震动和10条远场长周期地震动作为输入地震动,然后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两种强度地震动的作用下,隔震结构的响应都比较大,上部结构的响应都呈现弯曲扩大趋势,但是远场较近场地震动作用时的扩大趋势更大,隔震支座对上部结构的保护都减弱了,随着隔震支座刚度的减小(模型A-模型B-模型C),上部结构的响应由扩大趋势逐渐向直线靠拢;上部结构比较大的地震响应主要集中在1-3层,随着隔震支座刚度的减小,薄弱层具有下移趋势。地震动记录和结构达到共振后,使得隔震结构响应效果进一步增大。从三模型和远场长周期地震动共振产生结构响应效果来看,隔震层位移较原来会增加40%甚至50%以上,薄弱层层间位移角较原来会增加30%甚至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