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阈下《道德经》三英译本的对比分析研究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lx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是道家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国家也产生了重要影响。迄今为止,《道德经》在国内外的英译本已经超过200种,成为世界上继《圣经》和《薄伽梵歌》之后发行量最大的作品。因此该文本引起作者关注并最终决定予以研究。   1990年翻译文化派旗手之一苏珊·巴斯内特正式提出了翻译的“文化转向”和文化的“翻译转向”,由此开创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同年,翻译文化派另一旗手勒弗维尔在其专著中提出了“翻译即重写”的理论,该理论认为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是制约重写的主要因素,重写理论注重从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层面研究翻译现象。90年代美籍学者劳伦斯·韦努蒂提出了较为激进的异化理论,该理论对英美翻译界盛行的“通顺的翻译”和“归化”的方法提出质疑,并提出翻译目的不是“求同”而是“存异”,通过提倡“抵抗式”翻译来抵制英美文化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自恋主义。   长久以来国内外有些学者视“形合与意合”问题为语言学所特有的研究课题,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凸显说话者的思维方式。《道德经》是用一种特别模糊、飘忽不定和富有诗意的语言写成。事实上,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就曾把文化细分为生态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社会文化和物质文化。语言结构的差异己被公认为研究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作者选取理雅各、林语堂和梅维恒的三个《道德经》英译本,通过对原文本和三译本中的形合句与意合句的对比分析,作者指出英汉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提出典籍英译中译者应注重汉语意合特征的传递,从而达到真实传递中国古人思维方式,传真中国文化以及丰富和发展英语句法的目的。   本文作者运用重写理论和异化理论对上述三英译本分别从文化负载词,形合与意合以及归化与异化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处理文化负载词方面三个译本都存在缺陷,在形合意合方面林语堂的译本更加注重汉语意合句的传递,而在文化因素的处理上梅维恒的译本因多采用异化策略更胜一筹。作者最后指出在翻译《道德经》这种“中心文本”时宜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哲学核心术语以及某些文化负载词的处理上应提倡音译或音译加注的方法,而在句式的翻译方面作者认为译者应注重汉语意合特征的传递,从而如实传递中国文化以及最终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其他文献
在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生活的信息化的时代,英语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学习和使用英语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没有习得英语的自然环境
语序既是语言的一种结构规则,也是语言使用者们者组织信息的一种方式。所有人类语言的句子结构都按照一定的信息组织原则呈线性顺序排列。但是,在语言的实际使用当中,违反常规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是一种由严格的韵式、五音步、抑扬格组成的十四行诗体,自二十世纪初被引进中国,中国翻译界就从未停止对其进行翻译和研究。仅从10余个中文全译本来看,中国的译
本论文依据异化理论,对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树》的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揭示了人们遭受异化的尴尬处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变态。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
本文以理想认知模型为理论基础,统计软件AntConc及BNCweb为研究工具,以英国国家语料库(BNC)为研究数据,以英语中的空间介词ON为研究对象。本文主要研究空间介词ON的空间意义和非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