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依据异化理论,对帕特里克·怀特的长篇小说代表作《人树》的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揭示了人们遭受异化的尴尬处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变态。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心的澳洲作家,怀特的笔触始终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将澳洲社会转型期人们精神状态的失落、无助和经受的心灵磨难囊括进自己的文学创作中。然而,自《人树》一书出版以来,国内外评论界对其进行的研究和分析多局限在作品的人生或宗教主题、写作技巧(包括意识流,象征主义和心理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人物分析、神秘主义等方面,截至目前为止,还鲜有人从异化的角度对《人树》的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深层次的挖掘。因此,本文试图独辟蹊径,以揭示这部被誉为具有“史诗般气魄”的作品中不易为人察觉但又无处不在的异化感。本文首先对《人树》与作者,以及国内外对这部作品的研究现状作了简要的介绍和概括以及对异化理论的发展及其在西方现代文学中的呈现作了简略的梳理。然后,文章着重考察了怀特在这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异化观。突出的有两点:一,在怀特笔下,城市被视为异化的温床,它剥夺了人们的主体性和自我意志,一旦置身其中,人们就会丧失判断世界的能力,要么变得无助而茫然,要么异化为物的奴隶。疏远,冷漠,隔离,充斥其中。二,怀特的异化观还体现在他对故事结构的构建上。小说的每部分结尾都以女主人公艾米的某种失败告终,作者意在表明,命运有时也会是一支专横的异化力量,失败是注定了的,人们主观上任何的努力,都是一种徒劳,都无法与命运相抗争。紧接着本文分析了异化在《人树》中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人的自我异化和人际关系的异化。小说的主人公斯坦、艾米和塞尔玛都经历着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自我异化,分别表现为斯坦无力摆脱的孤独感,艾米强烈的占有欲和塞尔玛对物质财富的狂热追求。其结果便是,斯坦丧失对世界的认知能力,艾米丧失了自我价值和精神自由,塞尔玛蜕变为物质财富的奴隶。《人树》中的人际关系表现为疏远和冷漠,人与人之间充满了不信任和嫉妒,不论是家庭成员之间,还是邻里之间,隔阂始终像一堵坚不可摧的墙壁横亘在人们之间,使得真正的沟通和理解成为不可能。而表面看起来所谓的爱、友谊、互帮互助,不过是人们为了掩饰自身的空虚,迎合某种社会规范而努力表现出来的作派而已。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了以上章节的主要内容,并再一次申明帕特里克·怀特对澳大利亚社会转型期人们所经受的异化的极大关注和对整个人类命运的哲理式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