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下隧道衬砌的热力耦合分析及损伤演化机理研究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prince26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铁、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隧道工程所占的比重和地位日益突出。中国已经是隧道工程的超级大国,未来还会修建更多的隧道工程。在隧道灾害中,隧道火灾虽然是小概率事件,但因其灾害严重,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隧道火灾不仅会威胁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火灾高温还会造成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劣化,从而造成衬砌不同程度的破坏。隧道衬砌的损伤评估及安全评价,是保证火灾后隧道安全运营的基本条件。基于此,本文依据经典热弹性理论,对隧道衬砌火灾下的力学行为和损伤演化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圆形隧道结构的稳态热力耦合模型。根据火灾时隧道内部的温度分布特征,利用微分方程级数求解的方法,对高温下隧道衬砌和围岩的温度、位移及应力的进行了理论研究,为火灾下隧道结构的耐火行为分析奠定了理论研究基础。(2)基于瞬态的热传导理论,建立了圆形隧道衬砌的瞬态热传导方程和平衡方程,利用拉普拉斯变换和微分方程级数求解的方法,对衬砌的温度场和应力场进行求解。结合RABT标准火灾升温曲线,得到了火灾升温段、保温段,特别是降温段衬砌的温度和应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分析了降温段对衬砌温度和应力的影响作用。基于理论研究结果,进而研究了衬砌内表面换热系数、火灾峰值温度、加热时长以及加热速率等火灾关键参数对隧道衬砌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变化的影响作用。(3)结合衬砌温度场和热应力场的理论研究结果,对火灾下衬砌的损伤机理和演化规律进行研究。基于温度评价标准和残余应力评价标准,对火灾下衬砌损伤进行评价,得到了不同加热时间和峰值温度下衬砌的损伤深度。通过损伤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两个评价标准理论上的一致性。(4)基于衬砌损伤评价的研究结果,确定了高温下混凝土发生剥落时的临界温度,建立了考虑混凝土高温爆裂的分层剥落理论模型。研究了考虑混凝土爆裂时衬砌的耐火行为和损伤演化规律,得到了衬砌损伤深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说明了考虑混凝土爆裂对隧道衬砌火灾后损伤评估和安全评价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随着钛合金焊接件普遍用于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电能源等多个领域的关键装备制造,通常有一部分钛合金焊接头长期服役于复杂多变的含氢环境中,由于钛与氢结合力较强和焊接结构自身特殊性,钛合金焊接头氢脆失效时有发生,钛合金焊接头为评估整个焊接件安全可靠性的关键所在。本文选取Ti–0.3Mo–0.8Ni合金板氩弧焊接头为研究对象,采用高温气相充氢模拟钛合金焊接头在低氢浓度下长期服役期间的氢累积量,研究氢致钛合
对构件抗力的推断是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中的重要内容,但目前普遍采用的间接推断方法因需要考虑较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偏于保守,有可能导致采取不必要的加固措施;相对于间接推断方法,国际上提出的基于试验的推断方法更加精确,推断结果能真实反映构件的实际抗力,但该法是以破坏性试验为前提的,并不能满足构件继续使用的要求,其适用范围有限。因此,研究基于非破坏性试验的既有混凝土构件抗力的推断方法,对于推动既有结构可靠
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作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的一种常用结构形式,由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构件通过可靠的连接方式,如现场后浇混凝土、套筒和水泥基灌浆料等形成整体的装配式结构,主要用于住宅建筑。然而,装配式建造工艺形成的薄弱部位对高烈度地区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如何,与现浇剪力墙结构抗震性能的差异是什么,以及“等同现浇”的设计理念如何应用,是此类结构在高烈度地区推广应用的关键。本文首先对预制剪力
为提高炭材料在耐火浇注料中分散性,改善耐火浇注料的抗熔渣侵蚀性,本文分别通过燃烧合成法、埋炭烧结法制备含原位炭铝酸钙水泥,并研究了其对耐火浇注料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CaO2、Al及Al2O3为原料,采用燃烧合成法制备了物相组成和Secar71相近的铝酸钙水泥(CS71),并用作刚玉质耐火浇注料结合剂。随原料配比中CaO/Al2O3(C/A)摩尔比值从1.1减小到0.74,产物中C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填方工程量很大。黄土作为填方应用最广泛的材料,在最优含水率条件下充分压实(夯实)后其强度显著提高,湿陷性降低。由于施工现场条件限制,土在压实时其含水率变化范围往往很大,由此导致的土体结构性及工程性质变化还难以控制。大范围填方工程存在压实度未达到设计要求,再加上降雨入渗和蒸发引起土体受干湿循环的影响,填方工程病害较多,在填方场地浅层工程多发。因此,有必要研究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影响的填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我国西北、西南等高山峡谷地区的高水压隧道项目日益增多。在高水压隧道建设过程中,高水压和地应力的耦合作用,隧道突涌水及渗漏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基于此,本文采用微观-细观-宏观相结合的方法,对灰岩试件进行了渗透水压力作用下的多尺度物理特性和力学特性试验,以试验结果为基础,开展了无围压环境下岩石水-力耦合作用机制及相关理论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及民用建筑的耗能有了较大的增长。工业厂房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散发大量热负荷,其热强度可达50~300W/m3(有些工业场合下或更高)。厂房内热源形式复杂多样(如点、面、体热源等),位置、高度也多有不同,这些因素使热压自然通风的精确设计变得十分复杂。在高余热建筑空间内,室内温度分布随通风量的改变而改变,室温与通风量两者需在耦合条件下求解,热源因组合条件不同而改变的几何物理
中国地域广阔,受季风影响夏季气温偏高,建筑防热一直是建筑热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夏季室内外温差小,太阳辐射作用在室外热作用中的占比高。既有的围护结构隔热研究多关注于透光围护结构的遮阳技术措施。然而在交替变化的室内外空气温度和间歇性的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具有一定蓄热能力的非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对室内造成的影响比较复杂,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效果不佳是影响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温度和辐射的
榆林国家能源化工基地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生态环境脆弱,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污染来源复杂,污染形式特殊,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呈现出多极化、交叉污染和复合污染的特征。多环芳烃(PAHs)、重金属和有机氯农药(OCPs)在环境中具有持久性残留、生物蓄积和致癌性等特性,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具有严重危害。地表水体和土壤是PAHs和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重要环境受体,承担着来自不同污染源的负荷。准确了解能源化
青岛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近现代城市景观著称,近现代园林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岛近现代园林的建设发展与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历史进程密切相关,具有特色鲜明的个性特征。它立足于山海地域环境特色,在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影响下,通过吸收与融合,形成了青岛近现代园林发展特定的时代特色,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论文以青岛近现代园林为研究对象,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研究,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