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国建立之初国家财政极度困难。国家财政收入微薄而支出浩大,从而使中国陷入到严重的财政危机之中。为摆脱财政危机,南京临时政府与北京政府相继向各列强举借外债。外债的举借虽说能使中国暂时渡过财政危机,但外人以善后借款行控制中国财政、军事之事最为国民所不容。而黄兴倡导的以国民捐拒外债的主张正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提出的。黄兴4月29日的通电激起了全国民众的国民捐热潮。随着国民捐运动的开展,政界各派势力也开始注意国民捐。由此各政治派别围绕着国民捐运动展开了一场场激烈的政治角逐,尤以同盟会与袁世凯之间的斗争、同盟会与共和党之间的斗争为甚。但随着国民捐运动的深入,诸如“强迫纳捐”、“捐款侵吞”、“捐款引起社会动荡”等弊端也显现无遗。由此民众开始理性的看待国民捐运动,对其做出了一番深刻的检讨。到了7月,国内的认捐热潮逐渐消退。而黄兴等人为调和政局公开支善后借款的行为无疑使国民捐运动雪上加霜。在激烈政治斗争与妥协中,国民捐运动归于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