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诊断、食管鳞癌评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基于影像组学方法建立预测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诊断模型;整合基线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组学特征建立对局灶进展期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后的评效模型以及无疾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确诊为食管鳞癌并于我院手术的患者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索影像组学在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诊断、食管鳞癌评效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包括基于影像组学方法建立预测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诊断模型;整合基线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组学特征建立对局灶进展期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后的评效模型以及无疾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预后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收集本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确诊为食管鳞癌并于我院手术的患者。收集患者基线CT图像、临床病理信息及随访资料。(1)直接手术患者共338例,随机选取250例作为训练组,88例作为验证组。以手术后病理淋巴结转移二分类进行模型训练及验证。分别提取原发肿瘤、最大短径淋巴结及原发肿瘤与淋巴结交互特征建立组学标签。随后,将组学标签分别加入到临床因素中,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构建不同临床-组学模型。根据模型整体性能、拟合度、区分度及校准度评估模型。(2)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的患者共313例,随机分为训练组222例,验证组91例。根据病理肿瘤退缩分级标准(Tumor Regression Grade,TRG),分为反应良好组及反应不良组。分别提取原发肿瘤、最大短径淋巴结特征建立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组学标签。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组学标签和临床因素建立列线图。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列线图预测效果。(3)接受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备的患者共176例,随机分为训练组121例、验证组55例。在训练组分别建立临床模型、临床-肿瘤组学模型、临床-肿瘤-淋巴结组学模型,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informationcriterion,AIC)、似然比检验(Likelihood Ratio,LR)评估模型拟合,Harrell一致性指数(C-指数)和时间依赖(Time-dependent)的ROC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性能。根据最优模型包含的特征构建列线图。Kaplan-Meier曲线评估列线图评分与DFS的相关性。结果:(1)在预测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诊断研究中,临床-肿瘤-淋巴结-交互特征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中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及校准度。训练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65(95%CI,0.819-0.910),验证组中AUC为0.841(95%CI,0.760-0.922)。(2)在预测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组学分析中,分别选择3个肿瘤组学特征、2个淋巴结组学特征建立肿瘤组学标签及淋巴结组学标签。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显示临床TNM分期、肿瘤及淋巴结组学标签是食管癌化疗反应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根据这三个因素建立列线图,列线图在训练组及验证组AUC为0.801(95%CI,0.742-0.876)、0.775(95%CI,0.646-0.892)。(3)在预测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后患者DFS的研究中,临床模型包括基线临床TNM分期、中性粒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增加肿瘤区域组学特征提高预后模型性能(LR,11.84vs 17.84;P=0.049)。添加淋巴结组学特征继续提高模型性能(LR,17.84 vs 24.48;P=0.009)。最优模型为临床-肿瘤-淋巴结组学预测模型,包括临床TNM分期、NLR,两个肿瘤特征(CONVENTIONALmean、GLZLMHGZE)、一个淋巴结特征(GLCMEntropy)。基于以上特征建立列线图以直观显示评分,训练组及验证组C-指数分别为 0.68(95%CI,0.61-0.74)和 0.70(95%CI,0.59-0.83)。二元评分将患者分成的高危组DFS短于低危组(P<0.001)。结论:基于影像组学方法建立的预测食管鳞癌淋巴结转移状态的模型可以达到很好的诊断性能,并且对“隐匿”淋巴结转移的预测有一定的潜力。整合基线原发肿瘤及淋巴结CT组学特征建立的对局灶进展期食管鳞癌新辅助化疗后评效模型以及DFS的预测模型中,评效模型可以预测患者新辅助化疗后反应不良的发生概率;联合肿瘤及淋巴结组学特征的预后模型可以提高对个体DFS预测的精度,作为一种无创的预测工具,为食管鳞癌患者精准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其他文献
四杆机构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机械机构,许多工作过程需要连杆上的描点沿着不同的路径运动,这些路径可以是直线的或者具有非常复杂的形状。无论路径形状如何,都很难设计出能够精确实现期望运动轨迹的机构,轨迹综合(Path Synthesis)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个平面四杆结构,使得连杆机构上的点能沿某一预先给定的路径行走。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路径综合问题,它的主要优点是易于实现,并且不需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搜索空间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各个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日益推进。在智慧城市中,对高速移动的无人机、车辆等实现自组通信可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以无人机自组网(Flying Ad Hoc Network,FANET)和车载自组网(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为代表的高动态自组网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稳定、准确的数据传输是此类高动态自组网部署和
我国页岩气资源非常丰富,技术可采储量约21.8万亿立方米,高效开发我国页岩气资源可以缓解国内天然气能源的供给问题。目前,页岩气的开发主要有水力压裂和无水压裂技术,其中超临界CO2(SC-CO2)强化页岩气开发是一种无水压裂技术,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带来的水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和页岩储层伤害等一系列问题,还能达到封存CO2和促进页岩气回收(CS-E
三维两波数气动导纳可描述紊流三维效应对抖振力非定常特性的内在机理,对于大跨度桥梁的抖振响应精细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是针对零攻角条件,忽略了紊流纵向脉动成分对抖振升力的贡献。而在非零攻角条件下,紊流纵向、竖向脉动成分对抖振力的贡献均不可忽略,因此有必要开展非零攻角下的钝体断面三维气动导纳研究。另一方面,二维气动导纳是两波数气动导纳在片条假定条件下的特解,对于跨宽比较大的桥梁,其可简化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物联网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供电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环境动能能量收集器是解决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供电问题的有效途径。论文针环境动能能量收集器存在的工作频带窄、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开展相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针对线性振动能量收集器频带宽度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双端
脆性裂隙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和破裂灾变机理是岩体工程失稳防治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本文围绕脆性裂隙岩石损伤破坏这一科学问题,在声发射活动实时监测、数字图像相关全场测量与力学数据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场动力学数值模拟,对脆性裂隙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及失效机制开展研究,同时对局部化失稳前兆声发射(AE)时间序列进行伪前瞻性建模以预测脆性岩石失稳时间。研究脆性裂隙岩石损伤破坏问题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岩石(体)变形破
高盐有机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一直是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特别是高盐有机废水中营养盐的去除。利用微生物作为电极催化剂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电能的新技术即生物电化学系统(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BES)广泛应用于有机物、重金属、抗生素等污染性物质的去除。近年来,BES已在低盐低浓度废水营养盐去除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优势,但高盐高浓度废水(如榨菜废水)条件下BES营养盐的去
石膏是硅酸盐水泥中的重要组分,对硅酸盐水泥水化硬化有明显的积极作用。通常石膏能起到调整水泥早期凝结、促进强度发展和补偿干燥收缩等积极作用。辅助胶凝材料也是水泥混凝土的重要组分,且含量呈越来越高趋势,主要包括水泥生产时引入的混合材和混凝土配制时掺加的掺合料。可以用于水泥混凝土的辅助胶凝材料类型很多,其中比较多的是铝硅质含量较高的工业副产物。随着辅助胶凝材料增加,相应地水泥混凝土中活性铝相也将增加,石
齿轮因其承载能力强、传动平稳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机械装备中,其接触特性和动力学行为直接决定了机械装备的服役性能。随着现代装备往重载、高速方向发展,齿轮传动的动力学行为、润滑性能以及传动效率等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传统齿轮设计方法基于经典赫兹接触理论,忽略了齿面间的润滑因素和动力学行为,不能阐明热弹流润滑接触特性与系统动力学行为之间的关联关系,对系统动力学行为的分析不够准确,难以支撑高性能齿轮抗疲劳设计,
连铸坯内部缺陷主要包括中心偏析、缩孔及疏松等。对于大断面钢材成品而言,由于压缩比不足,这些缺陷在后续轧制中无法得到有效消除,大大降低了钢材成品的力学性能,导致产品无法满足使用要求。近年来,东北大学提出了连铸坯热芯大压下轧制技术(Hot-core Heavy Reduction Rolling,HHR2),该技术是在连铸机出口处布置轧机,利用连铸坯表面温度低、芯部温度高的温度分布特征,对连铸坯进行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