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电化学体系处理高盐榨菜废水效能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325z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盐有机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一直是环境领域研究的热点与难点,特别是高盐有机废水中营养盐的去除。利用微生物作为电极催化剂将废水中的污染物转化成电能的新技术即生物电化学系统(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BES)广泛应用于有机物、重金属、抗生素等污染性物质的去除。近年来,BES已在低盐低浓度废水营养盐去除方面显示出潜在的应用优势,但高盐高浓度废水(如榨菜废水)条件下BES营养盐的去除效能与机理、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演替规律及功能菌属的种类分布等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以高盐榨菜废水为处理对象,构建不同体系结构的BES(三室微生物脱盐电池、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及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考察BES处理高盐榨菜废水的效能,探究不同体系结构的BES中营养盐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去除机理,解析不同环境因子对影响营养盐去除效果及系统性能的功能性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作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三室微生物脱盐电池(microbial desalination cell,MDC)中实现了高盐榨菜废水的高效营养盐去除。通过迁移作用,NH4+和PO43-去除率分别高达99.8%和99.3%。迁移至阴极室的NH4+经过硝化-反硝化过程得以进一步去除,最终每个产电周期的总氮(Total nitrogen,TN)去除率为90%左右;迁移至阳极室的PO43-去除效果一般,每个产电周期的去除率在4-11%范围内波动。此外,迁移至阳极室的SO42-在阳极厌氧环境下实现了高效还原,每个产电周期的SO42-去除率为88.1-92.8%。SO42-的高效还原可能降低了系统的产电性能,进而对营养盐的迁移去除产生了不利影响。MDC阳极和阴极的COD去除效果良好,在一个脱盐循环中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4.6%和94.2%。MDC在长达150余天的运行时间内可高效稳定的产电,在第20、45、90、125和150天的开路电压(open circuit voltages,OCVs)和最大功率密度(maximum power densities,MPDs)分别为853 m V和6.63 W m-3、864 m V和7.15 W m-3、859 m V和6.70 W m-3、855 m V和6.55 W m-3以及866m V和7.88 W m-3。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阳极和阴极产电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3.18%和16.50%,这极大地促进了产电及营养盐的迁移去除;norank_f_Nitrosomonadaceae和norank_f_Xanthomonadaceae是阴极生物膜中负责NH4+氧化的主要菌属,阴极生物膜中主要的反硝化菌属为Thauera、unclassified_f_Comamonadaceae、Pseudomonas、Paracoccus、norank_f_Xanthomonadales、norank_f_Saprospiraceae和unclassified_f_Chitinophagaceae。(2)在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阴极构建出高盐榨菜废水电极反硝化脱氮除磷系统,系统TN和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去除率分别为98.83%和91.72%。电极反硝化脱氮除磷系统对盐度变化表现出良好的抗冲击性能,当盐度为25、30、35和40 g L-1时,系统TN去除率分别为98.68±1.13%,98.46±1.23%,98.26±0.93%和91.55±1.19%。TP去除率稳定于90%左右。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氮的有效去除有赖于阴极生物膜中电营养反硝化菌群的高度富集,Arcobacter、Lentimicrobium、Trichococcus和Caldithrix是承担电极反硝化的主要菌属,其相对丰度之和高达25.4%。而磷主要通过化学沉淀作用以羟基磷酸钙的形式被去除。(3)在双室MFC阴极以厌氧活性污泥为接种污泥构建出高盐榨菜废水同步脱氮除磷及产电系统。当阴极溶解氧浓度为2.0、2.8、3.7和4.9 mg L-1时,系统NH4+去除率分别为96.1±1.0%、97.6±0.6%、98.3±1.4%和98.4±0.8%;TN去除率分别为91.5±1.2%、90.6±0.8%、89.8±1.0和87.7±0.6%;TP去除率分别为69.7±0.9%、72.9±1.0%、76.3±0.8%和80.8±1.0%。在不同溶解氧浓度下,阳极和阴极COD去除效果良好,去除率均在90%以上。溶解氧浓度对MFC产电性能影响显著,当阴极溶解氧浓度为2.0、2.8、3.7和4.9 mg L-1时,系统最大输出电压分别为284 m V、334 m V、377 m V和415 m V;OCVs和MPDs分别为680 m V和0.70W m-3、723 m V和0.93 W m-3、750 m V和1.19 W m-3及760 m V和1.45 W m-3;库仑效率(coulombic efficiencies,CEs)分别为11.3±0.9%、13.0±0.6%、15.1±0.8%和17.8±1.0%。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在阴极生物膜中,Nitrosomonas和SM1A02是主要的自养硝化菌属,Thauera、Stenotrophomonas、Flavobacterium和Marinobacter是主要的异养硝化菌属;反硝化菌属主要由Oceanimonas、Saprospiraceae_uncultured(厌氧反硝化),Thauera、Stenotrophomonas、Flavobacterium、Marinobacter(好氧反硝化)和Thioalkalispira(自养反硝化)构成。Flavobacterium和Saprospiraceae_uncultured则是负责磷去除的主要菌属。(4)在双室MFC阴极顺次接种反硝化污泥和硝化污泥构建出高盐榨菜废水混合电极生物膜系统。当以曝气-非曝气模式运行时,不同COD/TN比(2.8、5.2、7.5和9.8)下的TN去除率均为100%;TP的去除率分别为91.5±0.9%、92.7±0.7%、89.4±0.6%和91.7±0.8%。曝气和非曝气条件下的OCVs分别在718-728 m V和581-615 m V范围内;MPDs分别在0.77-0.87 W m-3和0.25-0.33 W m-3之间;不同COD/TN比下的CEs分别为14.2±0.4%、14.1±0.7%、13.7±0.6%和14.2±0.5%。此外,双室MFC在COD/TN比为5.2的工况下稳定运行了450天。初步的能量平衡分析表明,双室MFC可获得370.29-661.76 k J kg-1 N的净能量输出。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SM1A02(自养硝化)和unclassified_f__Rhodobacteraceae、Halomonas、Thauera(异养硝化)是负责NH4+氧化的主要菌属;反硝化细菌主要包括Oceanimonas、Xanthobacter、Azoarcus(厌氧反硝化)和Halomonas、unclassified_f__Rhodobacteraceae、Thauera(好氧反硝化)。Xanthobacter、Azoarcus和Thauera还承担了电化学反硝化的任务。Halomonas则负责磷的去除。(5)在单室空气阴极MFC中实现了高盐榨菜废水的同步脱氮除碳及产电。当COD/TN比为2.4、5.6、8.7和11.1时,NH4+去除率分别为51.41±0.86%、83.98±0.78%、88.92±0.89%和93.03±0.86%;TN去除率分别为51.28±1.12%、83.59±1.02%、88.56±0.69%和92.59±0.89%。不同COD/TN比下,系统OCVs分别为547±6 m V、553±5 m V、525±4 m V和508±6 m V;MPDs分别为14.91±0.69 W m-3、15.32±0.54 W m-3、12.32±0.63 W m-3和9.86±0.71 W m-3。CEs分别为13.31±0.89%、10.04±0.69%、8.16±0.78%和8.69±0.85%。系统磷去除效果不佳,不同COD/TN比下的TP去除率分别仅为16.49±0.96%、15.02±0.26%、15.92±0.78%和16.03±0.85%。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表明,Thauera、Lentimicrobium、unclassified_f__Rhodobacteraceae和unclassified_f__Rhodocyclaceae是阳极生物膜中主要的反硝化菌属;阴极生物膜中与脱氮相关的功能菌属包括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和厌氧反硝化细菌,主要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细菌是unclassified_f__Rhodobacteraceae、Thauera和Paracoccus,而Vitellibacter、unclassified_f__Rhodocyclaceae和Lentimicrobium则是主要的厌氧反硝化细菌。主要的产电菌属分布为:阳极生物膜,Thauera和Lentimicrobium;阴极生物膜,Thauera、Paracoccus和Lentimicrobium。(6)综合考虑不同体系BES的污染物去除效率及产电性能,单室MFC是实验条件下高盐榨菜废水资源化处理的最优BES体系选择。虽然不同体系BES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绝对丰度及菌属种类分布存在较大差异,但涉及脱氮过程的微生物功能菌群存在相似性。在高盐BES体系中,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与电极反硝化微生物成为不同体系BES中共有的优势脱氮功能菌群;Thauera、Paracoccus、Lentimicrobium和unclassified_f__Rhodobacteraceae则是高盐BES体系中承担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与电极反硝化任务的共性功能菌属。
其他文献
随着电动汽车、智能电网及便携式智能电子设备等领域的发展,提高现有电化学储能器件的电化学性能及设计新型的器件已成为目前的研究热点。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大量的工作集中于纳米活性材料的研发。然而,较高的成本及严重的副反应,制约了纳米材料的实际应用。针对双电层碳材料及过渡金属硫化物材料的电化学储能原理及存在的问题,本论文研究了活性材料的电化学调控方法,获得了兼具高能量、高功率、高能效及长寿命的锂离子电容器及
复杂工业过程存在反应机理复杂、原料成分波动大、时滞大和耦合性强等问题,所以复杂工业过程优化问题通常难以建立数学模型。比如电熔镁炉采用埋弧方式,电极埋入原料中边熔化边加料,所以难以建立以熔化电流为决策变量单吨能耗为性能指标的优化模型。此外,复杂工业过程通常包括多个生产设备或过程,面临效益、质量、环境以及安全等多方面的挑战。比如电熔镁砂生产企业采用多台群炉的生产方式,每台炉的最佳熔化电流决策涉及到产品
世界范围内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加剧了能源消耗以及环境污染。同时面对新能源汽车对车身减重的急迫需求,汽车轻量化已成为一项紧迫的全球倡议,进而加速了高强汽车用钢的研发。同时考虑到汽车用钢的成本、成形性能、碰撞安全性能等因素,这给汽车用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中锰钢因其优异的综合力学性能被认为是最具有潜力的汽车用钢候选材料之一而受到了广泛研究。与此同时,为了满足汽车用钢不断提升的高强塑性能需求,实现中锰
分布式电驱动因凭借其动力链短、响应快速可控、容易获得更高驱动效率等优点已经成为电动汽车的研究热点之一。因控制自由度的增加,可获得更高的操纵稳定性和能量效率的同时,也增加了控制的难度。控制难度一方面体现在四个车轮驱/制动的协调性,另一个方面体现在对车辆状态参数的敏感性。因此,基于车辆状态参数估计方法,研究分布式电驱动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控制和能量效率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
四杆机构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机械机构,许多工作过程需要连杆上的描点沿着不同的路径运动,这些路径可以是直线的或者具有非常复杂的形状。无论路径形状如何,都很难设计出能够精确实现期望运动轨迹的机构,轨迹综合(Path Synthesis)的主要目的是找到一个平面四杆结构,使得连杆机构上的点能沿某一预先给定的路径行走。优化方法可以有效地解决路径综合问题,它的主要优点是易于实现,并且不需要深入了解问题的搜索空间
近年来,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各个国家建设智慧城市的步伐日益推进。在智慧城市中,对高速移动的无人机、车辆等实现自组通信可以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更好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以无人机自组网(Flying Ad Hoc Network,FANET)和车载自组网(Vehicular Ad-Hoc Network,VANET)为代表的高动态自组网得到了广泛应用。实现稳定、准确的数据传输是此类高动态自组网部署和
我国页岩气资源非常丰富,技术可采储量约21.8万亿立方米,高效开发我国页岩气资源可以缓解国内天然气能源的供给问题。目前,页岩气的开发主要有水力压裂和无水压裂技术,其中超临界CO2(SC-CO2)强化页岩气开发是一种无水压裂技术,近些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该方法不仅可以避免常规水力压裂技术带来的水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和页岩储层伤害等一系列问题,还能达到封存CO2和促进页岩气回收(CS-E
三维两波数气动导纳可描述紊流三维效应对抖振力非定常特性的内在机理,对于大跨度桥梁的抖振响应精细化分析具有重要意义。以往的相关研究多是针对零攻角条件,忽略了紊流纵向脉动成分对抖振升力的贡献。而在非零攻角条件下,紊流纵向、竖向脉动成分对抖振力的贡献均不可忽略,因此有必要开展非零攻角下的钝体断面三维气动导纳研究。另一方面,二维气动导纳是两波数气动导纳在片条假定条件下的特解,对于跨宽比较大的桥梁,其可简化
近年来,随着无线传感网络的快速发展,以及在环境监测、智慧城市、物联网和国家安全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供电问题已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共性技术瓶颈,环境动能能量收集器是解决无线传感网络节点供电问题的有效途径。论文针环境动能能量收集器存在的工作频带窄、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开展相应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针对线性振动能量收集器频带宽度难以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基于双端
脆性裂隙岩石的变形破坏特征和破裂灾变机理是岩体工程失稳防治的基础性科学问题。本文围绕脆性裂隙岩石损伤破坏这一科学问题,在声发射活动实时监测、数字图像相关全场测量与力学数据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近场动力学数值模拟,对脆性裂隙岩石损伤演化规律及失效机制开展研究,同时对局部化失稳前兆声发射(AE)时间序列进行伪前瞻性建模以预测脆性岩石失稳时间。研究脆性裂隙岩石损伤破坏问题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岩石(体)变形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