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茎泽兰无性系对细微尺度种群空间遗传结构的影响

来源 :云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suobo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是我国危害最严重的外来入侵物种之一。紫茎泽兰以三倍体存在,无融合生殖为主,形成无配子种子,同时具有极强的营养繁殖能力。无性生殖是其种群入侵定居的重要保障,对其种群遗传结构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在细微尺度下,采用网格样方取样,研究紫茎泽兰的空间遗传结构和克隆多样性特征,分析紫茎泽兰无融合种子繁殖和克隆增殖现象对其快速扩张和种群定居是否有促进作用,获得以下结论。  1、通过野外调查,发现紫茎泽兰个体具有莲座型,倒茎型,倒茎-莲座型3种克隆生长方式。莲座型的个体丛径较大,植株庞大竞争力强,倒茎型克隆生长能使植株扩展到更远的空间。  2、对比研究发现,所调查的4个种群间的Gst=0.2122,AMOVA分析表明,种群内遗传变异占总变异来源的53%,种群间占43%,昆明地区与怒江流域间的遗传差异不明显(4%)。怒江流域两个种群的基因型丰富度较高,分别为0.67(SH)和0.55(LMD),昆明地区两个种群为0.13(DGL)和0.41(JD)。紫茎泽兰的种群遗传距离与其地理距离无相关性。  3、紫茎泽兰种群的克隆多样性分析表明,怒江河谷的SH样地(贡山)拥有最为丰富的基因型多样性,怒江河谷的两个种群(SH、LMD)的基因型丰富度也比昆明的两个种群(DGL、JD)高。利用克隆均匀度、Shannon Wiener多样性指数、基因型丰富度和Fager指数与采样海拔、网格面积、盖度、株高、丛径、株数、克隆长度等参数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丛径的大小与基因型丰富度呈极显著相关,网格面积与克隆均匀、克隆长度与Fager指数度呈显著相关。其余的因子与这两个指数均无显著相关性。  4、利用多位点基因型分析紫茎泽兰的克隆空间分布,怒江种群的克隆株较分散,无优势基因型基株;昆明种群存在优势基因型基株,呈游击型克隆繁殖的方式生长。但是昆明的两个种群在实地调查时,并没有发现明显的克隆倒茎。因此,紫茎泽兰的克隆繁殖可能是无融合种子传播实现的。  5、紫茎泽兰植株的遗传关联系数随空间间隔距离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少再急剧增加的趋势。在2m以内,紫茎泽兰通过克隆倒茎进行繁殖,有一定的遗传相关性;20m以外,仍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说明紫茎泽兰的克隆遗传结构可能还受无融合生殖的影响。从种群内多位点基因型的空间分布来看,相同基因型的基株出现在<7.5m的邻近范围,也会出现在较远的距离。  综上所述,紫茎泽兰种群具有丰富的克隆多样性特征,克隆增殖和无融合生殖对其细微尺度的种群空间遗传都有影响,保证了紫茎泽兰的入侵和定居,以及种群的延续和扩张。
其他文献
该文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唇形科26属38种5和变种的腺毛进行了个体发育、系统发育和超微结构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唇形科的腺毛不论是盾状腺毛
机器人技术的研究水平已成为目前衡量一个国家智能化发展状况的重要方面,代表了当今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的最新发展。随着移动机器人的迅速发展,它在工业生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是由还原糖和蛋白质、氨基酸等经过非酶催化反应生成的一系列复杂化合物总称,在该反应中也会生成大量高活性晚期糖基化中间产物.这些产物既可以在人体内自
目的 研究比较纳米银和纳米锌2种材料的抑菌效果和对虾的保鲜效果.方法 以G+和G-为受试菌种,采用纸片扩散法研究纳米银和纳米锌的高、中、低浓度对细菌的抑菌效果.在此基础上
豆科植物凝集素基因和血红蛋白基因在对根瘤菌的识别作用和类菌体在低氧分压下的共生固氮中起重要作用.该文的目的是试图将这两个基因转移到非豆科植物烟草和水稻,使其能识别
目的 研究室温和低温贮藏对芙蓉李果实采后保鲜效果的影响,为芙蓉李果实采后贮藏保鲜技术提供理论基础依据.方法 以室温为对照,测定采后贮藏期间各项理化指标变化来评价不同
目的 在实际大池塘养殖模式下,研究氟苯尼考(florfenicol,FF)及其代谢产物在斑点叉尾鮰(Letaurus punetaus,以下简称鮰)体内药代动力学.方法 选择4口标准化池塘(2300 m2/口),
用不同的接种方法对易感病小麦进行了小麦黄花叶病毒(MYMV)的机械接种.通过比较,建立了MYMV机械接种的优化方法,最高发病率达38﹪,最短发病时间为28天.RT-PCR和Northern-blot检
目的:研究糖尿病小鼠脑组织微管结构及Tau蛋白磷酸化有关酶类的变化,并研究糖尿病脑病时Aβ和ERABβ是否增加以了解糖尿病神经元退变的可能机理.同是,糖尿病小鼠应用APP17肽
该研究以山溪鲵卵巢为材料,首先对其排卵前卵子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进行了观察和分期,将排卵前卵细胞分为4期;卵原细胞期,生长初期,缓慢生长期,快速生长期.并对卵黄发生中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