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之古世,“德”观念由来颇久。然其义幽隐无绪,世人或目之为“道德”,则是不知其统。“德”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而其观念之肇端当源自更早阶段。考之字形及文意,“德”字原初并无“道德”之意味,止用以指称与原始巫术或祭祀相关之行为及能力——因之可以沟通天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此意义之“德”后来逐渐为王者所专擅。其后“德”又流变为顺循天命的行为与心志,是为“德”之“循行”与“直视”二义。周初发展“直视”义,首赋“德”以“道德”义并将之作为每个人都可能拥有的内在品质。同时,“德”又为某种为天所有的客观存在,它具有本体论之意义,为“道”之徒属,起沟通人与“道”关系的作用。但在此观念发展进程中“德”字仍并有诸义,无有严分。总体说来,“德”观念的发展呈内在化、普世化之趋势。 孔子的“德”论保留了商周的些许孑遗而多有发明,以“德”为天所有但强调其“道德”之意义,并以之统领论说,构建“德治”纲领。老子的思路与此不同,他的“德”虽涉及“道德”义但更注重其形而上之方面,在一定程度甚至以“德”为“道”。墨子否定人的道德自觉,从功利原则出发论证“德(道德)”之可能,重新诠释“仁”、“义”、“礼”等伦理范畴,赋予“德”以功利色彩之外在秉性,但最终仍无法摆脱内在心志的作用。在庄子发展老子“德”之形而上意义,并称“道”、“德”并侧重其道德义的同时,孟子发展并深化了孔子的学说,为“德”在人的内心寻找到存在的根据,将“德”从天的笼罩下解放出来、完全植入人心。荀子则杂糅诸说,一方面论证了“德”之形而上根据,另一方面又强调“德”在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以及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作用。韩非猛烈抨击了儒者的德治纲领,从时势、人性以及功利原则出发论证了德治之不合时宜和法治的必要,以国家公德作为法治的终极归宿。 以上是为我对先秦“德”论所作的些微不成熟的思考。所以不辞鄙陋,率尔操觚者,但为乞教于方家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