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仿真建模研究视网膜不同区域神经节细胞的电刺激响应特性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8307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网膜退化性疾病如视网膜变性和老年性黄斑病变等是引起失明的重要原因,在现阶段仍然没有有效的治愈手段。视觉假体作为一种可植入的微型电子设备,能够用于修复盲人的部分视觉功能,目前已取得了重要进展。其中,视网膜上假体是当前发展最迅速的一类视觉假体。但是由于视网膜上假体的电极阵列仅能覆盖有限的视野范围,并且电极数量有限,其修复效果与正常人的视觉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具有大覆盖视野和高密度的电极阵列将成为视网膜上假体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之一。而且,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 Ganglion Cell,RGC)数量和视网膜层厚随着视网膜离心度的增大而改变,不同的视网膜区域可能对电刺激表现出不同的响应特点,这对大尺寸和高密度电极阵列设计提出新的挑战,而通过研究不同视网膜区域RGC对电刺激的响应规律,可以为未来视觉假体电极阵列的设计提供优化方案,以提高视觉假体的空间分辨率和视觉修复效果。因此,本研究采用计算仿真建模的方法,基于人类和灵长类的视网膜形态学参数,建立了具有不同视网膜RGC密度分布及不同层厚的视网膜上假体的电刺激模型,用来对比研究高密度RGC分布的视网膜中心区域和低密度RGC分布的外周区,在单电极和双电极电刺激下的RGC群体响应的差异,包括在阈值,群体响应数量、面积和轮廓以及响应质心等方面的差异。并引入刺激电极产生的电势分布及其激活函数(Activating Function,AF)的方法,用于分析两个区域RGC对各种电刺激的响应规律的异同。在单电极刺激模型中,研究发现不同视网膜区域的RGC群体阈值差异主要与细胞密度有关。而改变电极直径和电极到视网膜距离,在相同阈值倍数的电流强度刺激下,中心区神经元的激活数量远大于外周区;并且小电极近距离电刺激极易在视网膜外周区引起RGC远端轴突的响应,从而使患者的视觉感知变形。因而,本研究提出了适当增大视网膜外周区域电极尺寸的设计思路,既能提高视网膜外周区域的组织安全性和足够神经元激活数量,同时又能降低视网膜外周区远端轴突被激活的可能性。此外,本研究在双电极同步电刺激下,初步探讨了视网膜中心和外周区域在不同电极大小、电极间距以及电极到视网膜距离下的RGC群体响应特点,以期为能够提高电刺激空间分辨率的电流导向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实验发现,对于视网膜中心区,在电极间距较大,电极到视网膜距离较近时,双电极同时刺激诱发的群体响应比较发散,而在外周区未诱发发散的群体响应,表明在视网膜外周区刺激电极设计时,适度增大电极间距仍然可能得到更集中的群体响应。本研究成果将为优化电极阵列设计,提高视网膜上假体空间分辨率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其他文献
稀磁半导体(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DMSs)是一种由磁性过渡族金属离子或稀土金属离子部分替代非磁性半导体中的阳离子所形成的新的一类半导体材料。它集电子的电荷
未来的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多地与某一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个学科结合起来,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成为21实际的英语教学主流。在这个转型期,ESP教师发展是必要而持久的过程,既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挫折多发的时期,对待挫折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身体等内外形象的塑造。因此,挫折教育在整个形塑教育体系中发挥着核心堡垒的作用,是形塑教育获得持久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表达了辩证的逻辑思想。自然有平衡功能,相应地,逻辑也有平衡需要,形式、过程、规律都必须内部平衡,如果失衡也就失去了正确性。联想到当今生态
粉尘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工矿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治理,其中呼吸性粉尘的危害尤为严重,治理相当困难,不仅影响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而且给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埋下隐患。喷雾降
分数阶微分方程是含有分数次微分(或分数次积分)的方程,是整数阶微分方程的推广,在各个科学领域(如物理、机械、化学、工程等)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文讨论一类分数阶微
在人类文学史上,诗歌的地位超然卓越,历来被认为是文学皇冠上的那一颗最为光华璀璨的明珠。因此,对于诗歌的深入学习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品味,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到积极意义。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内容,诗歌教学具有十分明显的意义,但是,从传统的教学实践来看,受到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初中语文诗歌的教学模式相对较为单一,导致很多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不高,出现了教学者无趣、学习者无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