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器件芯片粘贴用Cu@Sn核壳结构高温钎料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ylove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电子工业领域的飞速发展,电子产品性能逐步提高并向小型化、集成化发展。功率器件性能不断提高,体积不断减小,这意味着芯片内部更高的电流密度,更高的热量散发。目前能在高温下工作的第三代SiC半导体已经投入生产,但由于缺少相应的高温钎料,随之而来的高温封装可靠性问题日渐突出。由于无铅化禁令的颁布,目前大部分的含铅钎料均被其他成分所替代。目前适用于高温功率器件的芯片粘贴方式主要有纳米银烧结法、瞬态液相连接法、高温合金钎料焊接等,但各有其缺点。纳米银烧结法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能,但纳米银存在电迁移问题,同时制备成本高,无法进行大规模批量生产。瞬态液相连接工艺成本低,但容易发生反应不完全的现象,产生可靠性问题。而适用于高温(大于250℃)的钎料合金目前还很少,比较有代表性的是Au-Sn(Tm=280℃)和Au-Ge(Tm=356℃)等Au基合金,造价昂贵,硬度较大且回流温度也偏高,难以得到广泛应用。因此本课题旨在探索一种在较低温度下(232℃)即可形成连接,但却能够在高温下(高于250℃)服役,同时回流时间能够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价格又非常低廉的新型钎料。课题首先提出使用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金属粉作为钎料。该种钎料具有外层为Sn内层为Cu的核壳结构,当在250℃下回流时外层Sn熔化形成连接并与内层Cu核反应生成金属间化合物,最终形成具有金属间化合物中分散有Cu颗粒的焊缝结构,该焊缝具有很高的熔点,因此能够在高温下服役。本文使用化学法制备该核壳结构金属粉。本课题尝试以1μm、5μm、30μm粒径的Cu粉作为原料,并使用SnCl2·2H2O浓度分别为4.2g/L,8.4g/L,12.6g/L,16.8g/L的溶液进行反应,以得到不同包Sn量(1倍、2倍、3倍、4倍包Sn量)的金属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Cu与溶液中的配位剂发生反应,使Cu2+/Cu电对的电极电位降低,置换出比Cu活泼的Sn2+。课题将上述方法中制备的金属粉按照两种方法进行焊接:与钎剂混合成钎料膏回流以及压制成预制片回流。将金属粉与市售松香基钎剂均匀混合,金属粉所占比重为76%至92%。钎剂量较多时流动性较好,但孔隙较多,金属粉比例多时形成的焊缝质量较好。文章还对不同参数的粉体形成的焊缝进行比较并进行表征。钎料膏形成的焊缝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量空洞,因此本文使用预先压片的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改善,形成了较理想的焊缝组织,并对粒径以及包覆Sn量不同的金属粉形成的焊缝进行了比较与表征。
其他文献
研究纳米复合硬磁和软磁的磁交换耦合对于发展高性能永磁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Nd-Fe-B单层、Nd-Fe-B/FeCo双层、Nd-Fe-B/FeCo多层和Nd-Fe-B/FeCo/Nd-Fe-
本文用柠檬酸法制备了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 La0.8Sr0.2FeO3,用固态反应制备了纳米 ZnO 和α-Fe2O3。利用光声光谱和表面光电压光谱研究了两种半导体纳米材料(p-La0.8Sr0.2FeO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我国的物联网技术体系已经初步形成。而随着5G技术的兴起,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景被进一步拓宽,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一致关注。基于5G技术,物联网应用将彻底被渗透贯穿于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领域。所以,本文将主要从5G技术出发,探讨物联网的应用研究情况。
本文通过XPS和Raman光谱对CF/PPEK复合材料界面结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PEK能与经过表面处理的碳纤维形成较强作用的界面,从而使其具有良好的界面性能,保证了CF/PP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掀起了教学新理念的狂潮.在这种教育改革的冲击下,初中历史的教学理念已经产生了新的要求.初中历史课的教学内容与教学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泡沫铝是一种新型的功能材料,由于其多孔结构和金属特性,具有优良的消声、减震、过滤、热交换等性能,在环保、能源、机械、化工等方面,都具有广泛的应用,对其制备工艺及各种性能的研究成为目前研究泡沫铝的热点之一。本课题利用粉末冶金的方法,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以铝粉为基体,NaCl颗粒作为造孔剂,尝试了一种制备泡沫铝的新方法——冷压-溶解-真空烧结法。研究了该方法制备泡沫铝的关键的工艺过程,探索了实验工艺条
本文采用 X 射线衍射分析(XRD)结合原子力显微分析(AFM)及高分辨电子显微分析方法(HRTEM),研究了 β-FeSi2 薄膜的形成和生长以及 Fe/Si 多层膜的结构与互扩散。 采用离子束溅射 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