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锯肌深面阻滞、浅面阻滞与椎旁神经阻滞在胸腔镜手术围术期镇痛效果的比较:一项随机对照试验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ju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后,患者常因胸壁完整性受损而经历中度至重度疼痛。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技术,能够阻滞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胸长神经,可以在深面或浅面进行。本研究比较超声引导下前锯肌深面阻滞(deep serratus plane block,DSPB)、前锯肌浅面阻滞(superficial 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SPB)及椎旁神经阻滞(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PVB)在VATS中的镇痛效果。方法:将74名择期行VATS、ASA I-II级、年龄在16-8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术前分别行超声引导下DSPB、SSPB及PVB,予0.5%罗哌卡因20ml。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主要观察指标是术后安静及咳嗽状态下的视觉模拟量表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中和术后阿片类药物的消耗情况。次要观察结果包括PCIA按压次数、副作用及镇痛满意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血管活性药物用量。结果:三组患者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B组(27.23±5.10mg)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少于DSPB组(31.20±3.80mg)和SSPB组(32.61±5.28mg)(P<0.05)。术后12h,SSPB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0.18±0.65)明显低于PVB组(1.09±1.50)(P=0.009)。SSPB组PCIA用量(26.55±4.72ml)少于PVB组(31.45±7.60ml)(P=0.046)。PVB组(11.14±1.66min)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DSPB(5.68±1.10min)和SSPB(4.77±1.04min)(P<0.001)长。PVB组术中阿托品用量(0.14±0.24mg)高于DSPB组(0mg)(P=0.043)。结论:超声引导下DSPB和SSPB操作简单,与PVB镇痛效果相似,副作用无明显差别,是用于VATS的良好镇痛技术。
其他文献
目的:瑞芬太尼诱发的痛觉过敏(remifentanil-induced hyperalgesia,RIH)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和生活质量,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由于目前防治痛觉过敏的药物有一定的副作用,同时传统的痛觉测定方法如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因此,本研究应用Pain Vision痛觉定量分析仪对RIH进行评估,并观察瑞芬太尼逐步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或地塞米松行椎旁神经阻滞对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共154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被随机分成三组。使用0.5%罗哌卡因共15ml为对照组(C组)患者行椎旁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复合100μg右美托咪定共15ml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患者行椎旁神经阻滞,使用0.5%罗哌卡因复合10mg地塞米松为地塞米松组(S组)患者行椎旁神经阻滞。记录阻滞后20min的Ram
目的:采用实时三维经食管超声(real-time 3-dimensional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RT 3D-TEE)评估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患者的主动脉根部结构,与多排螺旋CT(multidetector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tomy,CEA)不同术式围手术期抗血小板策略不同,每个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的敏感性也有差异,目前尚无CEA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统一标准,本研究旨在探讨抗血小板强度对不同术式CEA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影响,如何根据其选择CEA术式。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收治行补片CEA(carotid en
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ESPB),椎旁阻滞(PVB)以及竖脊肌阻滞复合椎旁阻滞(P+E)在胸腔镜手术(VATS)中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69名择期行VATS、ASA I-II级、年龄在18-80岁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分别于术前行ESPB,PVB以及P+E,神经阻滞均给予0.5%罗哌卡因20ml。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PCIA)。主要指标为三组患者术后12,24,48
目的:这项研究对中国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数据的系统评价,评估分析我国目前腔内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检索了PubMed、中国知网数据库、维普科技期刊数据库和Cochrane Library。结果:共纳入12项研究(9项回顾性分析,2项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1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2292名患者和1897条支架肢体。1564条肢体,总的初级通畅率为81.8%~100%,平均随访
背景: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是一种极为凶险的心血管急症,主动脉瘤尤其是累及弓部的动脉瘤同样具有高风险性,对于这类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及时手术。此类手术需在低温停循环下进行,术后并发症尤其是神经系统并发症经常发生,谵妄(delirium)作为神经并发症中的一种容易被医护人员忽视,谵妄的发生会导致ICU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术后死亡率增加,因此,要尽早筛选高危患者、尽
目的:术后谵妄是全身麻醉和外科手术术后常见的一种并发症,是一种急性脑器官功能障碍的综合表现,它是伴有注意力集中能力的下降,意识紊乱,认知能力改变或知觉失调的一种意识障碍,尤其以老年人更常见。这种意识障碍通常在术后短时间内(术后数小时到术后3天)出现,并随着时间进展存在病情波动。到目前为止,术后谵妄的发病机制依旧未有标准的统一结论,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可能是多种病理生理机制导致的。术后谵妄也是心脏手术术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足母)展肌肌力变化在(足母)外翻的发生中所起的作用及(足母)展肌中维生素D受体的改变与(足母)外翻的发生之间的关系。方法:1、本研究共纳入40人。(足母)外翻患者20人(均为女性),年龄40-55岁,平均46.15±4.67岁,BMI19.74-22.96kg/m~2,平均21.35±0.98kg/m~2,自愿受试者20人(均为女性),年龄40-55岁,平均47.65±4.9
背景: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是一项成功的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病的治疗手段,该项手术的重要评价标准为术后下肢全长DR,利用该影像学结果,可以测量出患者下肢机械轴力线(MA)。利用传统技术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时,术者需要依靠体表标志和骨性标志进行定位和定线,在一些特殊患者进行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时,如肥胖,膝关节严重畸形,身材矮小,既往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传统技术很难将假体安放在正确的位置,不能获得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