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农业排水渠除了承担着灌溉和排水功能外,渠中沉积物-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能有效地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季节性冻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陆地的自然现象,并可划分为秋季冻融和春季冻融。冻融过程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剧烈影响,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原有冻融格局将被打破。本论文选择东北农业排水渠,以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秋季冻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排水渠除了承担着灌溉和排水功能外,渠中沉积物-水生植物-微生物系统能有效地净化水体中的污染物。季节性冻融是一种广泛分布于北半球陆地的自然现象,并可划分为秋季冻融和春季冻融。冻融过程对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产生剧烈影响,改变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背景下,原有冻融格局将被打破。本论文选择东北农业排水渠,以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开展秋季冻融和春季冻融作用下严寒地区湿地系统典型湿地植物根系周围环境及微生物群落的动态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季节冻融作用下植物根系周围环境和微生物特征的差异。本研究能为深入探讨寒区水体污染形成原因、低温人工湿地的净水机制提供以及生态高效排水渠的设计提供参考。主要结果如下:(1)秋季、春季冻融期芦苇、香蒲根系周围及非植物生长区底泥养分含量在时间上展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特征。总体上养分含量在秋季冻融初期减少,在秋季冻融末期底泥完全冻结后大量积累,春季冻融期逐渐释放再次降低。秋季冻融期间,植物根系周围底泥中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的增幅明显大于非植物生长区底泥,芦苇和香蒲根系周围营养物质增幅范围分别为198.76-2243.08%和114.57%-868.34%。而春季冻融期间香蒲根系周围底泥有机质、全氮、全磷、铵态氮和DOC含量显著降低,减少范围为11.49%-84.27%。除硝态氮外,春季冻融期底泥营养物质的平均含量总体上高于秋季冻融期。(2)秋季、春季冻融期芦苇、香蒲根系周围及非植物生长区底泥微生物生物量在时间上展现出不同的动态特征。秋季冻融开始后,底泥中微生物生物量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当底泥完全冻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升高。春季冻融期底泥逐渐解冻,微生物生物量呈波动性降低,并且微生物各功能群PLFA含量在春季冻融期内会出现一个或多个峰值。秋季冻融末期时,香蒲根系周围底泥中微生物生物量较冻融初期显著增加,增加范围为11.97-45.31%;在春季冻融末期,除芦苇根系周围底泥外,香蒲根系周围和非植物生长区底泥中微生物生物量较春季冻融初期均显著减少,降低范围为15.20-44.28%、28.83-43.48%。秋季冻融期底泥中细菌/真菌值(B:F)、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值(GP:GN)的均值总体上普遍高于春季冻融期。(3)冻融对底泥中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短期和整个季节性冻融期范围内具有不同的作用结果。在秋季冻融期、春季冻融期内,虽然部分断面底泥中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在经历冻融后发生了改变,然而纵观整个季节性冻融期,底泥细菌群落的α-多样性基本保持稳定。冻融阶段、空间分布对季节性冻融期内植物根系周围和非植物生长区底泥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产生影响。芦苇、香蒲根系周围和非植物生长区底泥中检测到的细菌类别无明显差异,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但细菌门类所占比例不同。底泥细菌组成受到冻融阶段、空间分布以及植物种类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在秋季、春季冻融过程中变化并不规律。(4)秋季冻融期间,底泥中全氮、有机质和铵态氮含量与植物根系周围及非植物生长区底泥中微生物生物量及各功能群PLFA含量普遍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春季冻融时期,全磷、全氮及DOC含量是影响香蒲根系周围及非植物生长区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在芦苇根系周围底泥中,底泥全氮含量是影响微生物总PLFA及微生物各功能群PLFA含量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亲缘地理学研究对解释物种现今地理分布格局、群体遗传结构、遗传多样性的形成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属(Rhododendron L.)迎红杜鹃亚属(Rhododendron subg.Rhodorastrum(Maxim.)C.B.Clarke)四个物种:Rhododendron ledebourii Pojark.、兴安杜鹃(R.dauricum L.)、R.
随着信息数据化的发展,纸质乐谱逐渐不能满足音乐从业者、学生及爱好者的需求,因此如能将300多个戏曲剧种已出版的乐谱资料,由专业人员进行处理及筛选并转化为数字化音乐资源,其意义不仅限于戏曲唱腔乐谱资料的整理工作,更能推动戏曲音乐教学及学术研究的发展。笔者于2017年以"当代
最大集合K覆盖问题(MKCP)作为集合覆盖问题的一个变型,在近些年来得到了研究者特别的关注。然而,现实生产生活中许多问题需要额外标签来刻画不同集合对不同覆盖元素的影响。因此,最大加权集合K覆盖问题(MWKCP)应运而生。最大加权集合K覆盖问题是一个应用广泛的NP难组合优化问题。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最大集合K覆盖问题的求解上,如何有效地解决该加权优化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详细介绍
昆虫产卵偏好与后代表现关系是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协同进化的核心,根据“选择-表现”假说(preference-performance hypothesis),雌性昆虫通常会在有利于后代生存的寄主上产卵。然而,这一现象受到诸多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以往大多数学者主要关注昆虫自身特性对产卵偏好与后代表现的影响,而忽略了其他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调控作用。本研究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
全球变暖及干旱、排水引起水位下降已经导致全球11%的泥炭沼泽退化,使得泥炭沼泽原本稳定的碳循环过程发生改变。水位条件与泥炭沼泽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密切相关,是退化泥炭沼泽恢复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要素,决定着碳循环各个关键过程的作用机制与强度。作为长白山地区典型的泥炭沼泽湿地,白江河泥炭沼泽具有净化水质、调节径流和改善微气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当地政府对该泥炭沼泽实施了大面
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最大储藏库,也是大气中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来源。微生物作为土壤有机碳(SOC)周转的主要驱动者,对SOC的矿化和固持起到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微生物碳利用效率(CUE)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碳的储存与排放,因此,关于CUE的研究已成为当前土壤碳循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东北黑土虽然土质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但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问题,严重影响
以苔原带为代表的寒冷地区是土壤有机碳库变化的关键和敏感区域。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苔原带植被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会引起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化;同时苔原生态系统受氮限制明显,一旦氮素增加,不仅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变化;还将通过改变植被,进而改变外源性碳的数量与质量,影响土壤的碳输入,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近三十年来,以小叶章为代表的草本植物上侵到长白山苔原带,灌木苔原退化为灌草苔原;并且该区域已监测到氮沉
土壤中碳氮元素的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对土壤的质量有重要的指示作用,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碳库,土壤碳库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土壤氮是植物生长需求量最大的元素,土壤氮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研究土壤中碳氮的储量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长岭县位于吉林省西部,五十年代初自然资源丰富,草原辽阔,畜牧业和农业都比较发达。但是随着近几十年来自然气候的变化、人类因素的影响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使用现代遥感技术工具来分析和监测生态空间中的空间现象需要更多的关注。土壤,作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构成地球的最上层,是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的家园,为了保持其可持续性功能,需要不断地进行研究。土壤结构参数与太阳能(光)能量相互作用产生种类型的反应,分别是吸收、反射和透射。在土壤参数与光能相互作用的三种反应中,反射在遥感分析和估算土壤固有性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颗粒大
黑土地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土壤肥沃,质地松软,并含有丰富的有机质,是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农耕土地。而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人类的耕作和生态破坏,导致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土壤侵蚀退化日益加剧,严重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坡耕地侵蚀沟严重危害着东北黑土区的粮食生产,植物措施是侵蚀沟治理中的重要措施。本研究针对近年来侵蚀沟治理中栽植灌木苗木成活率低,长势差的问题,选择了6种灌木,以覆盖地膜+短截油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