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研究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4468738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物质保障,为人类从事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提供基础场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LUCC)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报告都将绿色发展、生态环境等问题摆在突出地位。乌鲁木齐市入选为国家第三批“城市双修”(即生态修复和城市修补)试点城市,通过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和生态安全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两者的耦合度进行研究,揭示近30年城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规律和生态安全变化趋势,对促进人类更好地理解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有重要意义,并对未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带来的诸多景观生态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对研究区域的环境、资源、人类活动和经济要素进行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以乌鲁木齐市1990、2000、2010和2017年4期的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借助ERDAS和ArcGIS软件对4期遥感图像进行解译分析,并利用FRAGSTAT软件分析得出乌鲁木齐市景观格局指数,结合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分析得出区域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与此同时,引入土地生态安全指标,建立基于熵权法和物元模型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乌鲁木齐市1990年至2017年的城市土地生态安全做出较为全方位的评价,同时通过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对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景观与生态安全进行耦合特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1)1990-2017年间乌鲁木齐市土地景观利用类型发生较明显变化,随着城市的发展,土地利用不断优化调整,使得城市土地利用更加合理化,其土地景观利用类型面积以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留白区为主,城市土地利用正处于发展期且年变化率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各时段总体的土地利用变化都逐渐呈现出平衡的双向转换的趋势变化,说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土地景观利用变化趋势呈良性发展状态。
  (2)乌鲁木齐市土地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景观格局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断发生变化,景观格局逐渐复杂化,但景观凝聚度指数均在99%以上,说明各景观之间联系紧密。人类活动对景观要素存在一定的干扰,整体景观要素处于一种再分配的阶段,在人类活动和干预下景观结构出现一定的破坏。
  (3)乌鲁木齐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由1990年“不安全”变为2017年“较安全”水平,说明乌鲁木齐市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尤其是在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污水处理率和环境保护投资方面都有显著的增加。
  (4)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由1990年0.7927下降至2017年0.7418,总体的趋势呈先降后升,整体较为协调。说明通过采取相关土地利用管理政策,制定宏观战略布局规划以及不断提升对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视,城市土地景观格局和生态安全变化在可控范围之内。
其他文献
在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会议上,国家决定开放“全面二孩”生育政策,2016年起正式实施。生育政策的调整,对于职业女性就业产生一定影响。女性就业保障完善水平会对女性生育二孩的意愿有较大影响,进而会影响到“全面二孩”政策实施的效果。女性就业保障政策不仅关系到女性相关就业权益和经济收入水平,更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平衡女性生育和职业发展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处理好女性生育期阶段会遇到的就业困境,
学位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上升时期,耕地作为紧缺战略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已经日趋明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加速发展推动了土地流转市场出现、新型农业模式崛起、二三产业繁荣,致使农民不再扮演单一的角色,开始从专职走向兼业,角色多元化,农户分化由此产生。农户的分化使其耕地利用效率产生差异,究竟是专业农户的耕地利用效率高?还是兼业农户耕地利用效率较高?值得研讨。因而,亟需通过“农户分化-投入、产出-耕地效率
近年来,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引起各个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关注。在政府推动下,各地政府采取了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实施定居牧民政策是作为保护和恢复草原生态环境的主要政策措施之一,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目的,进一步提高定居牧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在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取得了一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然而,定居牧民生计问题仍然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目前,牧民定居
学位
随着农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其实际效果正在逐步减弱,对农户生产生活产生的外部冲击逐渐凸显,农户的生活方式和收入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转入户来说,农业投资成本和风险增加;对失去部分或全部耕地资源的转出户,面临着生活成本增加、生计转型的困难。而生计脆弱性能够综合分析农户的生计状况和生存能力,是研究流转农户生计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因此,需要考虑农地流转影响农户生计脆弱性过程中的中介和调节变量,为完善农地流
学位
社区是社会有机体最基本的内容和社会治理的根基单位。党和国家大政方针贯彻落实需要城乡社区的高度配合,居民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城乡社区的统筹协调,城乡基层和谐稳定需要城乡社区的积极维护。于当下时期的社区整治与管理而言,若是照抄照搬原来的工作模式而不考虑现实情形,就无法紧跟当下城市的快速发展,甚至不能够达到社区居民的基本期望。因此,必须进行适应新时期发展的社区建设、必须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必须改善社区机制。眼
学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公共租赁住房(以下简称公租房)是我国城镇住房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乌鲁木齐市作为新疆首府城市,公租房建设得到了乌鲁木齐市政府高度重视,截止到2019年底,全市已经建成的公租房超过880万平方米,惠及人口达到21万人,一大批公租房已建成并正在投入使用,有效解决了城镇住房困难群众的住
学位
农村土地征收是实现城镇化必不可少的一步,但在落实土地征收政策时,会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沟通渠道堵塞、信息高度不对称等。此外,我国农村土地征收中政府拥有单方决定权,被征地农民处于弱势,忽视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农民的权益得不到保障,极易爆发群体性事件。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是确保土地征收政策顺利进行执行的重要环节。  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例,以政策执行理论和公众参与理论为指导,针对土地
学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没有农村地区的脱贫,就没有乡村振兴”,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关乎民生发展和社会稳定,也是脱贫攻坚任务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又加上乡村振兴战略和脱贫攻坚政策的部署和实施,农村产权制度及农地使用情况等都发生了重大改革。农地不仅是重要的生产和经营资本,也是助力脱贫攻坚的重要活动载体和场所。因此,对农地利用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不仅关乎区域内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是农户改善生活条件、增加收入的
学位
美丽中国的建设是目前中国发展的伟大蓝图和长远目标,而建设美丽中国的重中之重就是建设美丽乡村,乡村是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构建小康社会重要的环节和落实点。美丽乡村建设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提出的具体任务,是我国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村生态和社会生活环境以及提升农民生活幸福指数的一条必经之路。因为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是否成功有效地执行对美丽乡村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所以这就需要对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效果进
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在世界上大多数资源型城市中,社会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制度的转变和土地使用条件等因素导致总人口从长期增长变为下降,城市出现了收缩趋势。城市收缩会引发人口密度降低和土地闲置等问题,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提供一定的可能性,但这种可能性是建立在正确认识城市收缩问题上。本文选取资源型城市张家口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张家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城市收缩现状和城市收缩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进行模拟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