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耕地资源极为短缺,人均耕地面积约0.1hm2,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然而,我国人口仍以每年1200万的净增长速度在发展,预计到2030年总人口将达到16亿[1]。另外城市化的推进使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每年全国约有33万hm2的土地被其他各类建设用地占用。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为0.053hm2,而全国目前已有5个省的人均耕地低于该警戒线,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十分严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2]。同时我国后备土地资源不足,面临开发将尽的困境,耕地保护与发展建设的矛盾愈发尖锐,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可有效解决耕地补充以及建设用地需求问题。本文选取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与潜力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通过分析农村居民点的现状特点及区域差异,划分不同的整理分区,最终得出整理潜力的大小。全文以璧山县为研究区域,近年来璧山县城市和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大量耕地资源被占用,耕地保护形式严峻。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原有粗放发展模式必须得到转变,因此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增加耕地补充来源,解决建设用地需求显得尤为重要。但究竟有多少农村居民点可以被置换出来,就需要对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进行测算。全文采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期数据,围绕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理这一主题,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开篇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部分,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对本文研究所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做出阐述,理论基础包括:可持续发展理论、土地利用规划理论、系统理论、地域分异理论、人居环境理论等相关理论。第三部分,研究区概况及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析。介绍研究区域璧山县的概况,分析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特点。第四部分,总结现阶段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的划分类型,从建制镇变动、实施主体及实施方式等不同角度对现阶段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进行划分。通过制定整理分区原则、分区指标,将全县分为四个不同的居民点整理区域。第五部分,基于模式分区的璧山县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通过分析居民点整理潜力的组成,整理潜力影响因素,在总结现阶段居民点整理潜力常用测算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基于整理分区的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与现实潜力的测算思路及测算方法,得出璧山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第六部分,农村居民点整理问题与对策探讨。针对居民点整理面临的几个重要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第七部分,结论与讨论。总结全文,归纳研究的特点与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