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翻译探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bbish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多种文化体系间的碰撞、交流、融合成为最显著的现象,且借助互联网的大发展,文化交流频繁,更迭速度极快、形势极为复杂。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持续繁荣,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而藏民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宝藏中的一大瑰宝,继承、挖掘、发展藏文化是我们广大藏族学者的肩上重担。为此,我们除了要继承与发展自身文化,更加需要吸收外来文化的滋养,以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从而促进自身文化去粗取精,保持丰富多彩,进而形成多种优秀文化百花齐放的局面。而要想吸收外来文化,翻译是必经之路。现如今,藏族翻译事业的重要使命是,以汉藏翻译为主的藏文与其他多种语言间的翻译,翻译涉及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内容十分丰富多彩。然而,就目前而言,除了藏汉间的众多翻译作品,外文与藏文间的优秀翻译作品少之又少。其中,将英文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直接翻译为藏文的斋林·旺多先生被认为是英藏翻译史上首屈一指的开拓者,他的这部作品也似乎是跨越汉藏翻译,走向多种语言翻译的第一部作品。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于1603年首次出版。它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复仇故事,讲述了叔叔克劳迪斯谋害了哈姆莱特的父亲,篡取了王位,并娶了哈姆莱特的母亲,哈姆莱特因此为父王向叔叔复仇的故事,被公认为莎翁最负盛名的剧本。《哈姆莱特》是借丹麦八世纪的历史,反映十六世纪末和十七世纪初的英国社会现实,揭露了英国封建贵族地主阶级与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批判了王权与封建邪恶势力的罪恶行径。这部古典戏剧作品很早以前就翻译成了法语、德语、日语等诸多国家和民族的多个语种。就单单汉译版而言,据统计已经有了以朱生豪和卞之琳为首的不同翻译风格的几十种版本。但是,令人可惜的是这部举世闻名的著作一直没有被翻译成藏文。为了使藏族读者能够了解这部巨著,藏族翻译家、文学家斋林·旺多先生便承担起了这项艰巨的翻译任务。于是2002年9月由西藏出版社首次出版了旺多先生的《哈姆莱特》藏译本,受到广大藏语读者的好评,为后代译者翻译戏剧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从此也开辟了众多藏族学者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河。不过目前在藏族文学论坛上还没有学者对《哈姆莱特》藏译本进行过研究。因此,为总结前辈的翻译方法和经验并进行取舍,本文以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为重要理论依据,把斋林·旺多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及其藏译本作为研究个案,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归纳法、例举法、专访法、讨论法等方法,对戏剧翻译相关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梳理。在充分挖掘现有的文献、合理借鉴吸收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英藏两个版本的对比,对戏剧翻译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进行探究,通过一系列举例来一一阐释并探析翻译技巧,同时归纳了本文中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了对策。本文共由前言、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结语五个部分构成。前言部分主要从原文的价值、译者的翻译水准、研究现状、现实意义等四个角度,阐述了本人选择《戏剧翻译探究—从目的论看<哈姆莱特>藏译本》为论文题目的目的与意义。众所周知,原文《哈姆莱特》是世界戏剧史上的巨著,兼具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同时反思了当时的社会,极具研究价值。其译者斋林·旺多先生精通于藏汉英三语的翻译,不仅将诸多汉英著作翻译为藏文,也将不少藏文文学作品翻译为英文,获有“资深翻译家”的称号,他的翻译水平可谓毋庸置疑。目前无人对《哈姆莱特》及其藏译本进行研究,但研究的意义却深远。不仅能够丰富藏族文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还能加深自他文化的了解和交流,挖掘以戏剧为主的文学艺术宝藏。前言的最后,简述了本人在研究和撰写这篇论文时所涉及到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第一节从目的论的视角对戏剧翻译进行了探索,即首先简述了目的论翻译理论,它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理论,与文本中心论刚好相反,强调翻译的功能性。译者根据翻译预期想要达成的目的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即强调翻译目的是决定翻译方法的最高准则。翻译目的论主要由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三方面组成,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学者汉斯·维米尔提出,为翻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其次从目的论视角分析了戏剧翻译的特点。戏剧翻译是文学翻译当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领域。戏剧是个特殊的艺术形式,它具有双重性,即文学性和表演性。因此,戏剧翻译是个复杂的工程。戏剧翻译可分为以戏剧文学为目的和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两种翻译类型。如果是以戏剧文学为目的的翻译,译者应注重戏剧的可阅读性,译本应符合文学风格。如果是以舞台表演为目的的翻译,译者应注重戏剧的可表演性,译本应满足词句简短、口语化等特点。第二节首先提供了文献背景,简要推介了莎士比亚与《哈姆莱特》的主要内容,同时,简单介绍了译者旺多先生,分析了藏译本的主要内容与特点。借此探讨世界名著藏译的重要性和通过藏译本欣赏世界名著的学术价值。随后把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铺垫,从目的论的三个原则对《哈姆雷特》藏译本进行深入分析,即论述了旺多先生如何通过转写、意译、直译、增译、省译等翻译方法;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对《哈姆雷特》中出现的人名、地名、语气助词、句子、诗歌、歌词等进行了翻译。为译者从文化、修辞、语言、风俗、艺术美感等角度考虑翻译技巧提供理论依据。经过研究发现,旺多先生大致有四个主要翻译目的:即“为填补翻译空缺而译”、“为引进更多西方文化而译”、“为普及戏剧文学而译”以及“为通俗易懂而译”。根据以上翻译目的,他在翻译过程中使用意译为主,直译等为辅的翻译方法,把藏英两种语言文字在词类、句法构造、文法习惯、修辞格律、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地方,处理得尽可能使译文既不违背原意,又对近代藏语通顺。总之,想方设法将英国经典戏剧尽量完好无损地引入藏文化,为藏族戏剧文学注入新鲜血液。第三节从目的论的视角,论述了《哈姆雷特》藏译本之得与失。即对藏译本所具有的优点和创新进行研究,发掘藏译本的可取之处,丰富理论基础,比如,译本中旺多根据他的翻译目的主要利用以散体为主的表现形式,以便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原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使用具有从近代以来的藏语风格特点,与原著的时代风格相呼应,凸显了译文的水准之高;再者充分利用好藏族的敬语文化特色,恰当地使用敬语及口语等,这些都是我们值得进行赞许和学习的地方。与此同时,对藏译本所欠缺或不足的地方进行研究,找到翻译中应该注意和改进的地方,比如,译文中过度出现的拉萨口语、使用不恰当的直译的翻译方法、个别词汇前后不统一等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探索性解决方法。结语部分总结概括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得出翻译目的论为翻译学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它适用于很多翻译领域,为翻译批评创造了一个更广的空间,为很多翻译家所接纳与认可。笔者认为翻译目的论尤其适用于戏剧翻译,戏剧双重性使得翻译者必须考虑其目的性,另外戏剧最具深刻的民俗差异、语言特色和时代背景,因此必定要考虑原著的原汁原味性与译文的本土适应性,同样免不了强烈的目的性。总而言之,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理论背景,对斋林·旺多先生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哈姆莱特》藏译本进行全面的深入分析,探讨旺多先生在翻译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方法与技巧,并较为详细地分析了藏译本的成功之处与不足点,从而探究了戏剧翻译的特点和方法。笔者希望读者能够通过本文,对戏剧这种较为特别的文学体裁以及在翻译戏剧作品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细致的了解。
其他文献
隋唐时期的《金刚经》应验故事多收录于《太平广记》,此类故事作为释氏辅教之书,不仅在兴盛的隋唐时期担当佛教的宣抚使,而且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一种特色。其中包含着
试验于20172018年在山东省兖州区小孟镇史王村进行。供试品种为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试验设置2个水分处理: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70%(W1),拔节期和开花期0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均补灌至80%(W2);每个水分处理下设置5个畦长处理:10 m(L1)、15 m(L2)、20 m(L3)、25 m(L4)、30 m(L5)。沿水流方向,每隔5 m划
《人工天河红旗渠》是刘志伟主编的关于红旗渠精神与党的建设研究的一本重要文献,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它属于红色旅游外宣材料。笔者此次的论文材料——第三部分“千年苦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作用TLR/p38MPAK信号通路时对脓毒症大鼠心肌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研究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sham组)、脓毒症组(sepsis组)和乌司他丁治疗组(U
贝叶斯网是描述随机变量间关系的一种模型,它以有向无圈图(DAG)表示随机变量的条件独立关系,以条件概率表示随机变量依赖关系的强度。目前,贝叶斯网被广泛地应用于因果推断、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但与此同时,人类也开始面临更多的问题与挑战。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更是人类关注的焦点问题。1972年,Fujishima和Honda在N
纵观《诗经》学的长河,自季札观周乐起,《诗经》的文学阐释便已萌芽。但直至魏晋南北朝,才迎来《诗经》文学阐释的第一个高峰。至明代,方出现《诗经》文学阐释的第二个黄金时代。究其原因,都与社会文化和国家制度息息相关。前者得益于当时文学的自觉、玄学文化的滋养,后者则与理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和八股文取士制度的逐渐成熟息息相关。本文选取晚明评析派的代表著作——《诗通》作为研究对象,具有折射晚明《诗经》学特色的意
研究背景:根据全球肿瘤发病率的数据统计,前列腺癌在男性患者中属于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位居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目前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措施仍是手术治疗,但手术
作为一种数据处理和规则提取的有效数学工具,形式概念分析(也称概念格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人工智能、数据挖掘和信息检索等诸多领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各种实际问题产生了概念格的不同推广形式。由于信息的不确定性,概念的外延或内涵很难精确地仅用一个集合来表示,而利用区间集来描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范围的区间集概念格,则给出了描述不精确概念的方法。基于粗糙集理论的对象概念格和属性概念格是区别于一般概念格的
目的:研究雷帕霉素对脓毒症致大鼠肺纤维化MMP-2、TIMP-1表达的影响。研究方法:将9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生理盐水2ml腹腔注射,1小时后生理盐水2ml腹腔注射)、内毒素组(LPS5mg/kg